0 引言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跨國企業的發展面臨著眾多挑戰。其中,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就是,一方面是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要以巨大的市場需求為支撐,而另一方面卻是本國經濟持續地低速增長,其所提供的市場需求是極其有限的。企業要想獲得持續高速的發展,就必須改變以往的經濟增長方式,進入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在這種背景下回溯創新( reverse mnovation)應運而生。現如今,國際上已有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對回溯創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圍繞這一論題,在眾多領域展開了研究與實踐。如微軟基于原本為印度和南非市場開發的低成本云計算平臺,創造出“啞巴”手機的新應用,可以讓全球的非智能手機用戶訪問Twitter等網站。塔塔汽車公司正計劃出售一種塔塔NANO在西方市場的升級版本。然而整體上看,對回溯創新的研究仍是一個新興領域,尤其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幾乎為零。因此,對回溯創新的內涵作一個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1 回溯創新出現的背景
在回溯創新出現以前,由于公司增長的需求驅動,跨國企業的對外擴張可以分為3個階段:市場全球化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資源全球化階段(20世紀70至80年代)和全球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2005年),不同階段跨國企業有著不同的商業模式。
階段一:市場全球化階段。在市場全球化以前,絕大多數的跨國企業都能通過在本國市場出售產品來實現公司業績的快速增長,因此這些企業缺少開拓海外市場的動力。比如,美國的企業可以先在密爾沃基市生產產品,然后拿到芝加哥的市場出售,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都是在本國境內實現的。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新商機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在世界大戰的影響下,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市場遭到破壞,不少地區的企業無法提供足夠的產品和服務來恢復經濟。美國企業抓住這個機遇,向全球輸出產品和服務,將原來分割的市場連接成一個整體。例如,施樂公司最初為美國消費者而研發的復印機,后來也通過其子公司向亞洲和歐洲的消費者出售。
階段二:資源全球化階段。20世紀70年代,為了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許多跨國企業將其部分業務轉移到海外,包括制造和后臺辦公流程,并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成本最低的位置;在全球范圍內采購原材料,降低產品成品,獲得成本優勢;同時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研發中心,針對母公司所在國的消費者需求進行產品研發。資源全球化的出現主要受兩種力量的驅動一思想革命和技術革命。所謂的思想革命,就是指現在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摒棄了以前封閉市場的觀點,轉而接受自由市場的觀念并開始允許本國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所謂技術革命就是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將分散的資源連接起來,實現無距離協作。例如,微軟在美國、印度和中國都設有研發中心,通過信息技術實現資源技術共享。
階段三;全球化階段。資源全球化使得跨國企業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提供具有絕對成本優勢的產品。然而,不同地區的消費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跨國公司在進入一個新市場后往往會出現“水土不服”,其產品競爭力比不過本地企業。這時,跨國企業采取的補救措施是在本國產品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市場的顧客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產品,以獲得預期的市場份額。在這個階段,產品創新依然發生在美國本土,然后再針對全球各市場的特點對產品和服務進行調整。例如麥當勞到達印度后,改變了它提供給印度消費者的菜單,個性化地加入了羊肉漢堡,但仍然保持其全球菜單的核心部分。
在上述3個階段,跨國企業的目標客戶主要集中在本國和歐美等發達國家,雖然市場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但總體需求與本國需求還是大體一致,因此傳統的全球化商業模式仍能使企業獲得極大的增長。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出現了大量的新興市場,這些市場對全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為了實現持續的增長,跨國企業不僅需要包括像歐美國和日本這樣需求大體一致的市場,而且還要包括像中國和印度這樣需求不一致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單單依靠同一種產品或者只是在原有產品上做小部分的修改不可能同時滿足兩種不同的市場需求,而回溯創新恰好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回溯創新越來越受到跨國企業青睞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