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3年12月中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落幕,2014年全國經濟工作六大主要任務浮出水面,鋼鐵和裝備制造企業大多將目光集中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這項任務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化解產能過剩、調整產業結構的舉措可概括為:一是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市場創新,這被視為根本出路;二是強調市場競爭,推動過剩產能淘汰;三是加大標準約束和執法力度;四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五是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企業創新提供知識產權保護和人才機制等環境,推動創新。
事實上,這些要點,正是近年來冶金裝備制造業苦苦追尋的。鋼鐵行業的低迷,使得冶金裝備制造業同處于“難兄難弟”的境地。那么,拿什么引領冶金裝備制造業擺脫困境,實現轉型升級?冶金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方向在哪里?
冷暖相間喜憂參半
2013年是我國裝備工業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相對有所改善,經濟運行呈現平穩發展的態勢,但形勢錯綜復雜的局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估算2013年重機行業主營收入保持11%~12%的增長速度,而冶金機械行業主營收入增速預計在1%~2%,這也表明冶金裝備制造業受鋼鐵行業整體效益影響較大。2014年,冶金裝備制造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既有轉型升級加快、新一輪改革政策措施出臺釋放發展紅利、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國內經濟趨于回暖等有利因素,也有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乏力、企業生產成本壓力加大、鋼鐵去產能加速等不利因素。
目前,我國冶金裝備制造業已形成了教育、科研、設計、制造、服務的完整體系。冶金重大技術裝備從冶煉、軋制、精整等主體成套裝備到球團燒結、煉焦制氣、物料搬運等輔助成套裝備,都能夠立足國內自主設計制造,有的裝備水平已邁入世界前列。
但據中國重機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李鏡在2013年11月中旬召開的首屆全國綠色冶金裝備科學技術前沿論壇上分析,當前我國重機行業包括冶金制造業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一方面,重機行業要直接面對鋼鐵、電解鋁、水泥等原材料工業的“兩個減法”。第一個“減法”是指消減產能總量。國家將采用淘汰落后產能和合并規模的方式,減少產能總量和生產企業數量。第二個“減法”是指節能減排,以鋼鐵、水泥為代表的原材料工業飽受壓力。另一方面,我國重型機械行業再采用大規模、系統的技術引進來推進技術更新換代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掌握了部分重型機械的設計和制造技術,部分產品已經躋身世界前列,國外不會再賣先進技術給我們。今后只能以我們自己為主開展技術創新,研發和集成自有知識產權的裝備。”李鏡強調。
面對國內外主客觀發展形勢,業內人士認為,冶金裝備制造行業要擺脫困境,實現轉型升級,就應該緊緊圍繞冶金工業節能減排、抓質量、擴品種、產業升級的需求,密切與冶金工藝結合,吸收成熟的科學技術,加快自我創新軟實力的提升,促進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猛犸象滅絕的啟示
“猛犸象是已知最大的動物種類,曾生活在6500萬年至1萬年前。它身上披著細密的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應當說適應了當時的生活環境。但是,隨著氣候變暖,猛犸象的活動區域縮小了,草場植被減少了,猛犸象最終沒能再次適應環境的變化,在自然界消失了。”在2013年第四季度開始研判2014年市場形勢時,陜鼓集團董事長印建安就在集團內部管理層溝通學習日上分享了這個故事。他進而提出的問題是:“在市場風浪下,陜鼓這艘船是否會沉沒?”
2008年到2011年,陜鼓第一業務板塊即傳統的冶金裝備市場經歷了快速增長,2011年達到高峰;2012年起,傳統業務市場的“天花板”已經出現,這與鋼鐵生產企業發展現實不謀而合。但早在2005年,面對當時的市場環境和未來市場的預判,陜鼓就提出了“兩個轉變”的發展戰略,其核心一是適應市場的變化,二是合理地分配內外部資源。例如河北鋼鐵唐鋼與陜鼓動力簽訂了《唐鋼煉鐵北區2號高爐煤氣除塵及TRT系統改造工程》合同,項目實施后,唐鋼高爐系統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將進一步提升,噸鐵TRT發電量將由30千瓦時提高到42千瓦時,高爐除塵不再消耗水資源,廠區環境質量將大大改善。
陜鼓深切地體會到,下游冶金、化工行業整體景氣度較低,卻催生了節能減排、降低長期運營費用的迫切需求,如鋼鐵企業在淘汰落后產能中將改用節能環保總量控制,陜鼓在冶金行業節能減排、結構升級中將大有可為。此外,“營改增”有利于降低服務業稅負,使客戶更愿意將與自身主業無關的業務交由專業化外包公司完成。
印建安由此反思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社會環境中的角色與動物在自然界的角色相似,適者生存。不同之處在于氣候變化是緩慢的,而當下處于信息和互聯網時代,市場環境的變化將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