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信息
超輕鎂鋰合金
發布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
所屬行業:新材料
合作信息類型:成果轉讓
機構類型:高等院校
供求關系:供應
合作信息期限:2016-2
參考價格:面議
0
收藏數
合作信息簡介
【技術簡介】鎂因其質輕、減震、節能、可回收等優點,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工程材料。但由于鎂是密排六方晶體,其塑性變形能力差,一般鎂合金變形加工困難、加工效率低,而且變形鎂合金很難進一步二次成型,導致市場上變形鎂合金產品份額很低,嚴重制約了其(板材、型材、管材等)在航空航天和電子工業上的大規模應用。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鎂合金,對于擴大鎂合金的應用,提高中國制造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提升中國鎂冶煉、加工行業的技術水準,自主掌握先進鎂合金材料研發的核心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人員針對現代工業發展的需求,系統開展了易成形輕質鎂合金的研發。針對鎂合金變形加工較困難(尤其是在中低溫度下),利用Li元素的更低密度,并且加入后能夠改變鎂的晶格常數,甚至轉變晶體結構,同時利用稀土元素的復合強化作用和弱化變形織構作用,從而使Mg合金具有良好的熱、冷加工性能(軋制、擠壓、鍛造等),研發出超輕易變形鎂鋰合金;針對目前鎂鋰合金絕對強度較低、耐熱性較差的問題,提出了兩種新增強手段,即創新性地引入長周期堆垛有序結構相和原位生長晶須增強相;并獲得成熟的大尺寸鑄棒工藝、變形加工工藝、熱處理工藝、復合技術和表面處理技術。
【技術特點】哈爾濱工程大學超輕材料與表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專門從事高性能鎂鋰合金的開發與研制,突破了鎂鋰基超輕合金在制備和型材加工、表面處理過程中的多項關鍵技術。俄羅斯輕金屬研究院教授、法國A380飛機技術顧問F.M. Yelkin教授如是評價我們的工作:世界上唯一對鎂鋰合金從電解制備、合金成型加工、表面處理全面研究的高水平實驗室。目前,無人駕駛飛機、機載雷達和儀器儀表原來使用的合金材料為鋁合金,而采用我們研制的超輕鎂鋰合金后,各項性能指標仍滿足使用要求,而減重效果明顯。
【技術指標】
提出了集低溫、去極化、合金化、均勻化于一體的鎂鋰基合金電解新方法;研究了多種稀土元素對于alfa單相、alfa+beta雙相、以及beta單相合金的作用;系統研究了變形對于鎂鋰合金組織及性能的影響;采用薄板軋制技術與固態擠壓復合相結合,制備了鎂鋰基固態復合材料;利用熱壓技術、微弧氧化等技術對鎂鋰合金進行了表面處理,顯著提高了合金的表面性能。
通過以上研究,發表了SCI論文75篇,申請發明專利15項, 其中11項已授權,出版專著2部。所制得的合金經權威部門檢測,滿足以下技術指標:
密度:1.56 g/cm3;
室溫抗拉強度:288 MPa;
室溫延伸率:17.4 %。
【技術水平】國際先進
【可應用領域和范圍】可應用于航空航天、軍事裝備及民用領域。
【專利狀態】已取得專利15項
【技術狀態】小批量生產、工程應用階段
【合作方式】技術轉讓 合作開發
【投入需求】1000萬元
【轉化周期】1~2年
【預期效益】鎂鋰合金是目前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密度為1.35~1.65 g/cm3,為鋁合金的1/2~2/3,為普通鎂合金的3/5~3/4。此外,鎂鋰合金與普通鎂合金相比最顯著的優勢是塑性變形能力很好。因此鎂鋰合金在航空航天和武器裝備領域的需求將會不斷增長,并相繼會在民用領域(如汽車、飛機、筆記本、手機、體育器材與用品等)獲得應用。
僅生產的近千件機載雷達和儀器儀表等器件,直接經濟效益500余萬元,間接經濟效益不可估量,如飛機載重提高30%,續航能力大大提高。預計可有90億元的未來市場需求。
【聯系方式】劉江明0451-82518618/13936646622
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人員針對現代工業發展的需求,系統開展了易成形輕質鎂合金的研發。針對鎂合金變形加工較困難(尤其是在中低溫度下),利用Li元素的更低密度,并且加入后能夠改變鎂的晶格常數,甚至轉變晶體結構,同時利用稀土元素的復合強化作用和弱化變形織構作用,從而使Mg合金具有良好的熱、冷加工性能(軋制、擠壓、鍛造等),研發出超輕易變形鎂鋰合金;針對目前鎂鋰合金絕對強度較低、耐熱性較差的問題,提出了兩種新增強手段,即創新性地引入長周期堆垛有序結構相和原位生長晶須增強相;并獲得成熟的大尺寸鑄棒工藝、變形加工工藝、熱處理工藝、復合技術和表面處理技術。
【技術特點】哈爾濱工程大學超輕材料與表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專門從事高性能鎂鋰合金的開發與研制,突破了鎂鋰基超輕合金在制備和型材加工、表面處理過程中的多項關鍵技術。俄羅斯輕金屬研究院教授、法國A380飛機技術顧問F.M. Yelkin教授如是評價我們的工作:世界上唯一對鎂鋰合金從電解制備、合金成型加工、表面處理全面研究的高水平實驗室。目前,無人駕駛飛機、機載雷達和儀器儀表原來使用的合金材料為鋁合金,而采用我們研制的超輕鎂鋰合金后,各項性能指標仍滿足使用要求,而減重效果明顯。
【技術指標】
提出了集低溫、去極化、合金化、均勻化于一體的鎂鋰基合金電解新方法;研究了多種稀土元素對于alfa單相、alfa+beta雙相、以及beta單相合金的作用;系統研究了變形對于鎂鋰合金組織及性能的影響;采用薄板軋制技術與固態擠壓復合相結合,制備了鎂鋰基固態復合材料;利用熱壓技術、微弧氧化等技術對鎂鋰合金進行了表面處理,顯著提高了合金的表面性能。
通過以上研究,發表了SCI論文75篇,申請發明專利15項, 其中11項已授權,出版專著2部。所制得的合金經權威部門檢測,滿足以下技術指標:
密度:1.56 g/cm3;
室溫抗拉強度:288 MPa;
室溫延伸率:17.4 %。
【技術水平】國際先進
【可應用領域和范圍】可應用于航空航天、軍事裝備及民用領域。
【專利狀態】已取得專利15項
【技術狀態】小批量生產、工程應用階段
【合作方式】技術轉讓 合作開發
【投入需求】1000萬元
【轉化周期】1~2年
【預期效益】鎂鋰合金是目前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密度為1.35~1.65 g/cm3,為鋁合金的1/2~2/3,為普通鎂合金的3/5~3/4。此外,鎂鋰合金與普通鎂合金相比最顯著的優勢是塑性變形能力很好。因此鎂鋰合金在航空航天和武器裝備領域的需求將會不斷增長,并相繼會在民用領域(如汽車、飛機、筆記本、手機、體育器材與用品等)獲得應用。
僅生產的近千件機載雷達和儀器儀表等器件,直接經濟效益500余萬元,間接經濟效益不可估量,如飛機載重提高30%,續航能力大大提高。預計可有90億元的未來市場需求。
【聯系方式】劉江明0451-82518618/1393664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