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簡稱測地所)成立于1957年,是我國大地測量領域最早的科學研究機構,也是中國科學院唯一從事大地測量學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所,1970年歸屬國家地震局,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親自關懷下,由中國科學院恢復重建。
研究所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環境科學及其交叉領域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研究,包括地球局部和整體運動、地球內部結構及圈層相互作用、地球系統的質量分布和遷移、大地測量在空間利用和國家大型工程建設中的應用、長江中游地區環境與災害監測評估及濕地演化與修復等。研究所設有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環境與災害監測評估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觀測技術實驗室、計算與勘探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導航部和江漢平原小港濕地生態站等研究室(站)。
研究所是國務院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設有“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專業博士學位培養點,“固體地球物理學”和“自然地理學”兩個二級學科專業博、碩士學位培養點,“測繪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點。研究所具有國家甲級測繪資質和通過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為湖北省地球物理學會、湖北省天文學會、湖北省自然資源研究會掛靠單位,并與歐、美和亞洲國家及地區的二十多個研究所或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研究所正以新的姿態立足地學前沿,推動學科發展,在滿足國家國防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方面做出應有貢獻。
研究所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環境科學及其交叉領域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研究,包括地球局部和整體運動、地球內部結構及圈層相互作用、地球系統的質量分布和遷移、大地測量在空間利用和國家大型工程建設中的應用、長江中游地區環境與災害監測評估及濕地演化與修復等。研究所設有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環境與災害監測評估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觀測技術實驗室、計算與勘探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導航部和江漢平原小港濕地生態站等研究室(站)。
研究所是國務院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設有“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專業博士學位培養點,“固體地球物理學”和“自然地理學”兩個二級學科專業博、碩士學位培養點,“測繪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點。研究所具有國家甲級測繪資質和通過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為湖北省地球物理學會、湖北省天文學會、湖北省自然資源研究會掛靠單位,并與歐、美和亞洲國家及地區的二十多個研究所或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研究所正以新的姿態立足地學前沿,推動學科發展,在滿足國家國防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方面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