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聚焦“一事通辦”改革,切實增強“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以更大的改革力度、更高的工作要求、更強的責任意識,通過四方面舉措,將優化營商環境各項改革工作向縱深推進,為工業高質量發展營造干事創業濃厚氛圍。
一、建立完善全區工信系統“一事通辦”審批服務“八統一”標準規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全區率先完成了自治區、市、縣(市、區)三級工信部門“一次性告知”“只需跑一次”“一次不用跑”3張“一事通辦”事項清單編制工作,基本實現了自治區、市、縣(市、區)三級相同事項名稱、事項編碼、適用依據、申請材料、辦事流程、業務經辦流程、辦理時限、表單內容跨層級、跨區域“八統一”,為企業群眾辦事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化審批服務規范。同時,逐項消除審批服務中的模糊條款,對兜底性質的“其他材料”“有關材料”“相關證明”等逐一予以明確,降低了因標準不統一而造成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經“八統一”,自治區本級政務服務事項100%實現了辦理全過程“最多跑一次”,市、縣(市、區)80%以上事項實現了“最多跑一次”,9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承諾辦結時限均壓縮至法定辦結時限一半以內,提速率超50%。
二、持續推進“容缺受理”“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切實解決企業群眾反映較多的“堵點問題”。以“群眾辦事是不是方便了、申請材料是不是減少了,辦事流程是不是優化了”作為檢驗標準,在全區工信系統同步推進“容缺受理”“減證便民”等專項行動,梳理形成了自治區、市、縣(市、區)工信部門三級容缺受理清單、證明材料清理規范清單。其中,工信部門政務服務事項涉及的企業營業執照、申請人身份證明、資格證書等申請材料基本做到可容缺盡容缺,可容缺事項比例超過60%,證明材料壓縮比例超30%,著力解決了企業群眾在辦事過程中反映強烈的“反復提交材料”“證明材料過多過濫”等“堵點”問題。
三、聚焦優化營商環境重點難點,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上探索創新。為持續優化全區產業園區營商環境,著力解決入園項目手續繁、效率低等問題,營造更加高效便捷的園區政務環境,自治區工信廳積極推廣“區域評估”試點園區建設,在評估有效期內不再對園區單一項目重復開展水土保持方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壓覆礦產等評估,區域內落戶的項目免費共享評估成果,大大降低了企業開展項目評估的資金及時間成本。同時,為提升工業項目服務能力,實現項目服務更快、更優,自治區工信廳加快推進工業項目投資領域“一事通辦”改革,梳理編制了企業技術改造類投資項目核準及備案事項的聯辦單位目錄和聯辦事項目錄,力求實現企業和群眾“進一個門,到一個窗,辦多家事”。此外,自治區工信廳嚴格按照優化準入服務方式,積極推進“民用爆炸物品銷售許可”“民用爆炸物品生產許可審核轉報”等行政許可事項“證照分離”試點改革,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和準入限制,使企業辦照更加便捷高效,實現“持照可營”。
四、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積極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網上政府。為加快實現自治區、市級工信部門聯動審批提速,推行企業和群眾辦事“網上申報、智能審批、電子結果、智能監管、審管協同”新型網上辦事及監管模式,推進事前審批和事中事后監管各種信息互聯互通,自治區工信廳積極啟動全區工信系統智慧審批監管一體化平臺建設,預計2019年4月平臺正式上線試運行。平臺建成后,將逐步實現自治區、市級工信部門政務服務事項全流程網上咨詢、申報、受理、審批、公示、查詢、反饋、投訴、評價,大大縮減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減少企業群眾“跑腿”次數,推進整個審批過程有跡可循和實時監控預警,達到審批與監管的雙重作用。同時,自治區工信廳將在全區14個地市以及63個工業園區統一部署與全區工信系統智慧審批監管一體化平臺相連通的自助服務終端機,同步開發工信系統政務服務移動端APP,加快實現審批進程異地查詢及審批結果異地打印等便民服務功能,推進更多政務服務事項“掌上辦、指尖辦”。
一、建立完善全區工信系統“一事通辦”審批服務“八統一”標準規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全區率先完成了自治區、市、縣(市、區)三級工信部門“一次性告知”“只需跑一次”“一次不用跑”3張“一事通辦”事項清單編制工作,基本實現了自治區、市、縣(市、區)三級相同事項名稱、事項編碼、適用依據、申請材料、辦事流程、業務經辦流程、辦理時限、表單內容跨層級、跨區域“八統一”,為企業群眾辦事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化審批服務規范。同時,逐項消除審批服務中的模糊條款,對兜底性質的“其他材料”“有關材料”“相關證明”等逐一予以明確,降低了因標準不統一而造成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經“八統一”,自治區本級政務服務事項100%實現了辦理全過程“最多跑一次”,市、縣(市、區)80%以上事項實現了“最多跑一次”,9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承諾辦結時限均壓縮至法定辦結時限一半以內,提速率超50%。
二、持續推進“容缺受理”“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切實解決企業群眾反映較多的“堵點問題”。以“群眾辦事是不是方便了、申請材料是不是減少了,辦事流程是不是優化了”作為檢驗標準,在全區工信系統同步推進“容缺受理”“減證便民”等專項行動,梳理形成了自治區、市、縣(市、區)工信部門三級容缺受理清單、證明材料清理規范清單。其中,工信部門政務服務事項涉及的企業營業執照、申請人身份證明、資格證書等申請材料基本做到可容缺盡容缺,可容缺事項比例超過60%,證明材料壓縮比例超30%,著力解決了企業群眾在辦事過程中反映強烈的“反復提交材料”“證明材料過多過濫”等“堵點”問題。
三、聚焦優化營商環境重點難點,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上探索創新。為持續優化全區產業園區營商環境,著力解決入園項目手續繁、效率低等問題,營造更加高效便捷的園區政務環境,自治區工信廳積極推廣“區域評估”試點園區建設,在評估有效期內不再對園區單一項目重復開展水土保持方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壓覆礦產等評估,區域內落戶的項目免費共享評估成果,大大降低了企業開展項目評估的資金及時間成本。同時,為提升工業項目服務能力,實現項目服務更快、更優,自治區工信廳加快推進工業項目投資領域“一事通辦”改革,梳理編制了企業技術改造類投資項目核準及備案事項的聯辦單位目錄和聯辦事項目錄,力求實現企業和群眾“進一個門,到一個窗,辦多家事”。此外,自治區工信廳嚴格按照優化準入服務方式,積極推進“民用爆炸物品銷售許可”“民用爆炸物品生產許可審核轉報”等行政許可事項“證照分離”試點改革,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和準入限制,使企業辦照更加便捷高效,實現“持照可營”。
四、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積極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網上政府。為加快實現自治區、市級工信部門聯動審批提速,推行企業和群眾辦事“網上申報、智能審批、電子結果、智能監管、審管協同”新型網上辦事及監管模式,推進事前審批和事中事后監管各種信息互聯互通,自治區工信廳積極啟動全區工信系統智慧審批監管一體化平臺建設,預計2019年4月平臺正式上線試運行。平臺建成后,將逐步實現自治區、市級工信部門政務服務事項全流程網上咨詢、申報、受理、審批、公示、查詢、反饋、投訴、評價,大大縮減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減少企業群眾“跑腿”次數,推進整個審批過程有跡可循和實時監控預警,達到審批與監管的雙重作用。同時,自治區工信廳將在全區14個地市以及63個工業園區統一部署與全區工信系統智慧審批監管一體化平臺相連通的自助服務終端機,同步開發工信系統政務服務移動端APP,加快實現審批進程異地查詢及審批結果異地打印等便民服務功能,推進更多政務服務事項“掌上辦、指尖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