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無雙至猶難舍,禍不單行卻是真。”對于一季度剛剛回暖的挖掘機市場來說,還來不及享受回暖帶來的利好,4、5月份的持續下滑就又將企業拖入到了無休無止的寒冬中。“需求低迷、行業萎縮、產能過剩、庫存積壓、風險增加、競爭加劇”,2013年困擾工程機械企業的種種問題,在2014年繼續肆虐著。市場哀鴻遍野,許多代理商已然處在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但是行業競爭卻依然在加劇,對于更多整機和代理商企業來說,度過今天就已經是勝利了。面對未來那越來越難打的硬仗,到底該何去何從,又有幾家企業能夠胸有成竹呢?
警示函:“血拼”時代的產物與見證
在近期舉行的“2014中國挖掘機械行業高層座談會”上,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祁俊會長在講話中用“穩、調、升、降”四個字概括總結了2013年工程機械行業的主要特點:第一,穩,溫和增長,平穩發展;第二,調,產業結構繼續向預期方向調整;第三,升,創新驅動、兩化融合、創新升級;第四,降,需求趨緩,產能過剩,成本上升,在價格下行壓力下,利潤繼續下降。而對于2014年,協會卻也只能是持續關注,盡力扶持。祁會長指出,無論市場如何發展,企業都需保持良好心態,互相共勉,行業需要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展望2014年,企業應持續關注:第一,擴大內需,增強經濟增長動力;第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第三,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步伐,引入民間資本,破除壟斷;第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打造升級版中國經濟;第五,推進簡政放權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政金融體制;第六,擴大土地改革試點,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第七,積極主動對外開放,加快雙邊和區域合作。
挖掘機市場: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后生
其實早在2014年一季度剛剛結束之時,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分會便史無前例地拋出一份《關于中國挖掘機械行業市場不當競爭的警示函》稱:“部分率先的制造企業采取了降價、延長保修期、低首付的銷售政策,有過度競爭傾向,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增加了行業整體的經營危險,影響我國挖掘機械行業安穩、理性、有序發展。”在工程機械市場最后一年的瘋狂促銷中,協會都不曾出過任何書面上的警示或者規范,如今,這份“警示函”可謂是挖掘機市場真正進入“血拼”時代的產物與見證了。
以毒攻毒 置之死地而后生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市場,年銷售額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約800億美元)。截至2012年底,中國工程機械主要設備保有量約為561萬-608萬臺,其中,挖掘機保有量134.1萬-45.3萬臺。“中國挖掘機生產企業規劃產能約60萬臺,目前全國挖掘機保有量已經突破160萬臺。”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名譽會長韓學松曾如此描述當下的中國挖掘機市場。
可是,即便這樣,在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新興市場,“新型城鎮化”政策一提出,全世界就接收到了“新一輪投資即將啟動”的強烈信號,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國,越來越多的期盼寄予這一市場。仿佛產能過剩、競爭激烈都不是問題一樣,挖掘機龍頭企業依然高歌猛進,圈地擴建,大有一股“以毒攻毒”、“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豪邁之氣。2013年6月,三一重工上海臨港的挖掘機基地建設落成,年產能4萬臺;2014年3月,全球最大工程機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在江蘇徐州正式投產大型挖掘機,成為其全球最大挖掘機制造中心;2014年5月6日,日立建機(中國)有限公司總投資41億元的第二工業園投產,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實現年產3萬臺挖掘機生產規模,新增產值150億元,屆時,日立建機將實現合肥新老基地年產挖掘機6萬臺的目標。
借勢發力 多元化拓展謀出路
“大收賬”時代是代理商對現狀的一個經典總結,腫大、虛胖的應收賬款給工程機械企業的正常運營帶來困難,甚至危及企業安全。而在此大環境之下,客戶違約事件也已經成司空見慣的場景了。工程機械行業整體風險逼近失控邊緣,諸多企業選擇停產、減產或者減少投資規模來度過眼下的困境。更有企業開始變相裁員,采取待崗、休假等方式減少企業日常開支。但是,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小編看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不過,不同于以上的逆勢而上,以毒攻毒的絕招,也有企業開始“逆勢做強全線產品”,希望通過多元化的產品線拓展謀求發展新出路。
這其中,效果最顯著的當屬三一和中聯重科。三一集團對待行業競爭亂局,選擇了降成本、控風險,同時擺脫對工程機械的依賴,強勢進入海洋機械,并在LNG等新能源領域研發了新產品以抵抗工程機械帶來的沖擊。而中聯重科將未來產業版圖規劃為工程機械、農業機械、重型卡車、環境產業與金融服務等五大板塊。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說:“我們要做裝備制造業世界級企業,必須轉型升級,爬全球價值鏈高端的這個‘坡’,過核心技術的這道‘坎’。”
除此之外,徐工機械、山推股份、廈工股份、福田重工等紛紛加入混凝土機械市場拼搶行列;柳工希望在穩住裝載機和挖掘機優勢之時,培育叉車、推土機等新業務;廈工股份則提出了進入叉車、盾構機、道路機械等全新領域。
福兮禍兮 市場真正回暖仍需努力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對于挖掘機市場來說,回暖與寒冬其實都只是一種表象。對于挖掘機潛在危機的防范是每個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目前企業間惡性競爭、游客戶還款逾期率高、產品庫存量居高不下、二手機買賣不規范、再制造等新興的產業政策法規尚不健全等種種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解決。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秘書長李宏寶認為,要避開現有產業層次上的惡性競爭,使挖掘機行業獲得新的增長點,應從創新著手,將短期和長期目標相結合,從而使得我國挖掘機行業能揚長避短,鞏固住既有優勢,并取得更好發展。正如同在“2014中國挖掘機械行業高層座談會”上最終得出的結論一樣,企業應開展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強化客戶意識,為客戶提升更多的價值;企業營銷決策要以行業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樹立行業大局觀念,不打價格戰,不搞惡性競爭,努力維護行業正常合理的經營秩序。一方面需要在產業鏈的橫向上實現均衡發展,重點培育一批強、精、專的中小企業,加大對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進行有效投入,填補產業鏈上的空白;另一方面要秉著大裝備制造成果共創共享的整體思路,做到共性技術共同受益。
警示函:“血拼”時代的產物與見證
在近期舉行的“2014中國挖掘機械行業高層座談會”上,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祁俊會長在講話中用“穩、調、升、降”四個字概括總結了2013年工程機械行業的主要特點:第一,穩,溫和增長,平穩發展;第二,調,產業結構繼續向預期方向調整;第三,升,創新驅動、兩化融合、創新升級;第四,降,需求趨緩,產能過剩,成本上升,在價格下行壓力下,利潤繼續下降。而對于2014年,協會卻也只能是持續關注,盡力扶持。祁會長指出,無論市場如何發展,企業都需保持良好心態,互相共勉,行業需要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展望2014年,企業應持續關注:第一,擴大內需,增強經濟增長動力;第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第三,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步伐,引入民間資本,破除壟斷;第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打造升級版中國經濟;第五,推進簡政放權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政金融體制;第六,擴大土地改革試點,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第七,積極主動對外開放,加快雙邊和區域合作。
挖掘機市場: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后生
其實早在2014年一季度剛剛結束之時,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分會便史無前例地拋出一份《關于中國挖掘機械行業市場不當競爭的警示函》稱:“部分率先的制造企業采取了降價、延長保修期、低首付的銷售政策,有過度競爭傾向,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增加了行業整體的經營危險,影響我國挖掘機械行業安穩、理性、有序發展。”在工程機械市場最后一年的瘋狂促銷中,協會都不曾出過任何書面上的警示或者規范,如今,這份“警示函”可謂是挖掘機市場真正進入“血拼”時代的產物與見證了。
以毒攻毒 置之死地而后生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市場,年銷售額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約800億美元)。截至2012年底,中國工程機械主要設備保有量約為561萬-608萬臺,其中,挖掘機保有量134.1萬-45.3萬臺。“中國挖掘機生產企業規劃產能約60萬臺,目前全國挖掘機保有量已經突破160萬臺。”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名譽會長韓學松曾如此描述當下的中國挖掘機市場。
可是,即便這樣,在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新興市場,“新型城鎮化”政策一提出,全世界就接收到了“新一輪投資即將啟動”的強烈信號,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國,越來越多的期盼寄予這一市場。仿佛產能過剩、競爭激烈都不是問題一樣,挖掘機龍頭企業依然高歌猛進,圈地擴建,大有一股“以毒攻毒”、“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豪邁之氣。2013年6月,三一重工上海臨港的挖掘機基地建設落成,年產能4萬臺;2014年3月,全球最大工程機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在江蘇徐州正式投產大型挖掘機,成為其全球最大挖掘機制造中心;2014年5月6日,日立建機(中國)有限公司總投資41億元的第二工業園投產,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實現年產3萬臺挖掘機生產規模,新增產值150億元,屆時,日立建機將實現合肥新老基地年產挖掘機6萬臺的目標。
借勢發力 多元化拓展謀出路
“大收賬”時代是代理商對現狀的一個經典總結,腫大、虛胖的應收賬款給工程機械企業的正常運營帶來困難,甚至危及企業安全。而在此大環境之下,客戶違約事件也已經成司空見慣的場景了。工程機械行業整體風險逼近失控邊緣,諸多企業選擇停產、減產或者減少投資規模來度過眼下的困境。更有企業開始變相裁員,采取待崗、休假等方式減少企業日常開支。但是,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小編看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不過,不同于以上的逆勢而上,以毒攻毒的絕招,也有企業開始“逆勢做強全線產品”,希望通過多元化的產品線拓展謀求發展新出路。
這其中,效果最顯著的當屬三一和中聯重科。三一集團對待行業競爭亂局,選擇了降成本、控風險,同時擺脫對工程機械的依賴,強勢進入海洋機械,并在LNG等新能源領域研發了新產品以抵抗工程機械帶來的沖擊。而中聯重科將未來產業版圖規劃為工程機械、農業機械、重型卡車、環境產業與金融服務等五大板塊。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說:“我們要做裝備制造業世界級企業,必須轉型升級,爬全球價值鏈高端的這個‘坡’,過核心技術的這道‘坎’。”
除此之外,徐工機械、山推股份、廈工股份、福田重工等紛紛加入混凝土機械市場拼搶行列;柳工希望在穩住裝載機和挖掘機優勢之時,培育叉車、推土機等新業務;廈工股份則提出了進入叉車、盾構機、道路機械等全新領域。
福兮禍兮 市場真正回暖仍需努力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對于挖掘機市場來說,回暖與寒冬其實都只是一種表象。對于挖掘機潛在危機的防范是每個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目前企業間惡性競爭、游客戶還款逾期率高、產品庫存量居高不下、二手機買賣不規范、再制造等新興的產業政策法規尚不健全等種種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解決。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秘書長李宏寶認為,要避開現有產業層次上的惡性競爭,使挖掘機行業獲得新的增長點,應從創新著手,將短期和長期目標相結合,從而使得我國挖掘機行業能揚長避短,鞏固住既有優勢,并取得更好發展。正如同在“2014中國挖掘機械行業高層座談會”上最終得出的結論一樣,企業應開展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強化客戶意識,為客戶提升更多的價值;企業營銷決策要以行業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樹立行業大局觀念,不打價格戰,不搞惡性競爭,努力維護行業正常合理的經營秩序。一方面需要在產業鏈的橫向上實現均衡發展,重點培育一批強、精、專的中小企業,加大對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進行有效投入,填補產業鏈上的空白;另一方面要秉著大裝備制造成果共創共享的整體思路,做到共性技術共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