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50年,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中處理著枯燥、骯臟和危險的任務。但現如今,隨著消費個性化的出現,機器人變得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企業家們正在自動化領域不斷部署新的生產力、可移動、具備機器視覺的機器人正大量涌現,特別在中小型企業物流、政府、農業、測繪、建設和衛生保健等領域。
根據一份對752家機器人創業公司的報告顯示,只有25%的創業公司關注于工業機器人,而75%的創業公司專注于解決新的機器人領域,比如無人機、安保機器人、科研機器人、石油和天然氣勘探機器人等,總共占25%;農業領域機器人占6%;AGV占7%;個人服務機器人占3%;專業服務機器人占7%;醫療、外科手術和康復機器人占7%;消費產品機器人,如家庭清潔、安全、遠程業務和娛樂占9%;教育機器人占5%。其他的企業還包括人工智能和軟件、工程設計、元件制造、3D打印技術、視覺系統和集成商。半數以上的初創公司主攻軟件為基礎的市場,而數據顯示這些初創公司的硬件成本只占不到三分之一。
根據IFR的最新統計,對于工業機器人來說,行業整體銷量占到75%,根據過去幾年的預測,其在未來幾年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還將以兩位數高速發展。然而,分析排名前五名的國家的數據之后,我們可以看出,除了中國,其他四個國家將以年均復合增長率6%至9%的速度增長,而中國預計增速將高達25%,并且中國的服務機器人增速也將以兩位數的高增長率超越歐美80%以上的企業。在中國服務機器人產業爆炸性增長,以及工業機器人的穩定增長的態勢下,未來5至10年整體增長率都將超過兩位數。
當然,很多報道說明了機器人如何改變了人類的工作方式。例如,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研究人員就預計,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未來15到20年內,計算機程序將接管40%的美國勞動力。
趨勢1:中國正在迅速成長
中國的經濟正在轉型,正在向工業化、城市化和消費驅動型過渡。在機器人技術領域,有許多因素推動了相關增長,比如說對于汽車的出口要求變得更高;5年政府激勵計劃培育本土機器人產業;工資上漲改變了機器人與人的雇傭比例進一步擴大;工廠工人的平均能力在提升。
因此,中國正在以買家和新興賣家的身份吞并全球市場。然而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要想完全掌握中國機器人市場,就需要補齊國內零部件的短板,從而整體提高零部件的質量和精度。這就要求很多組件如末端執行器、減速器和諧波驅動器要在本土制造,而不是通過進口。許多退休的日本工程師以“咨詢顧問”的身份來到中國,這無疑加快了國產化進程。中國的風投通過獲得跨國公司的幫助,投資這些致力于完善機器人零部件的中國企業,同時在全球企業投資并使其適應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和制造。這樣做的好處是:隨著這些產業向國內轉移,相較于過去,中國會大幅減少很多潛在的抄襲、復制或者侵權問題。
同樣,中國政府通過提供貸款,以及其他激勵措施,促使地方政府提供地稅和其他各種稅收優惠,以此鼓勵國內市場發展。根據中國多個部委起草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計劃(2015-2020)》,未來5年,國內的機器人企業將以每年生產10萬臺工業機器人的速度發展,年銷售額將達到300億元(合54億美元)。與此同時,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超過40個新的機器人工業園區已建成或正在建設,地方政府已制定了80個左右的政策以支持相關產業布局。
目前,已經有許多關于濫用資金和偽造進度報告的報道。從IFR最新的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盡管中國成績不凡,但增長速度已經減慢,預測目標已經減半。盡管中國目前存在這些問題,但仍創下2015年工業機器人銷售記錄。然而,中國正在加速國際化進程并快速并購全球資產。由中國美的集團出價購買一半的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股份就是一個例子。另一個例子就是富士康,除了使用其他品牌的機器人之外,還部署超過45000個Foxbots(富士康內部品牌的機器人)。
趨勢2:人機協作
關于協作機器人市場的快速增長已經做過很多報道了。最新文章描述:汽車公司用人機協作機器人獲得所需的靈活性,從而取代老式的工業機器人。優傲機器人和Rethink Robotics的公司網站包含了各種應用領域的人機協作機器人的使用案例視頻。未來,這將成為這些新興公司與庫卡、ABB等其他傳統機器人巨頭激烈競爭的機器人領域。
這些新的人機協作機器人的主要特點體現在靈活性、安全性,以及易用性。機器人學的每一份進步都意味著成本上升,但很多企業卻保持了超高的性價比,比如最新發布的Franka機器人和Roberta機器人。同時,在今年6月舉行的2016慕尼黑國際機器人及自動化技術貿易博覽會(AUTOMATICA 2016)上,每個機器人制造商都在展示旗下的人機協作機器人。
如果把協作型機器人視為一種商品的話,可能并不會為公司獲取更大的利潤,但它創造的商業模式非常好,特別是對于那些想第一步深入機器人領域的企業來說。
趨勢3:機器人即服務(RaaS)
最近,在農業領域(一個價格敏感型行業),許多公司開始提供機器人“服務”,而不是出售機器人,他們教會農場主們學會如何操作,比如提供除草、噴灑農藥、航拍等服務。
“提供服務而使用產品”的概念已經成為一種引進未測試產品面市的途徑,但許多初創公司正在尋找擴大經濟規模效益的服務提供者。很多公司通過無人機捕捉傳感器和相機數據,然后利用軟件來分析數據,并將其轉化為可操作的方案,這已經實現了跨界融合。
另外,在物理空間真實操作的機器人和在軟件中執行虛擬任務的機器人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因此,許多公司和服務提供商除了提供SDK之外,還開放其API(應用協議接口),這樣這些新的機器人便可以擴大他們的使用范圍和有效性,使它更容易為他們的用戶服務。
蘋果剛剛宣布,他們開放自己的API。而亞馬遜也在鼓勵開發者利用Echo/Alexa會話語音識別系統。這樣,很多初創公司便可以使用亞馬遜的RaaS服務來定制類似的揚聲器設備。比如,比利時的一家創業公司Zora Robotics便使用了亞馬遜的Echo/Alexa系統和他們自己研發的軟件,并將其應用到很多實體機器人上,以幫助為健康和養老市場提供服務。
趨勢4:物流業
高性價比的視覺系統,特別是低成本的3D視覺、導航以及可移動性,使得眾多大公司和初創型企業得以改進機器人在工廠、倉庫和配送中心的物流處理方法。在金融危機期間,由于當時的物流系統尚可對付當時的運量,所以很多有關物流業的投資被推遲了。隨著我們逐漸走出金融危機,消費大漲,并且消費者希望購買的商品能夠更快送達,這樣便促使工廠使用新技術、新方法,以跟進最新模式。當然,這些新的技術需要適應現有的設施和系統,可企業并沒有選擇正在建設新的倉庫,而是升級他們的物流系統。
被亞馬遜巨額收購的明星企業Kiva,或者一些初創企業MiR、Clearpath、Aethon、以及FetchRobotics紛紛與很多傳統企業開展合作,比如自動化巨頭瑞仕格、機械巨頭格林策巴赫、化學巨頭FMC,這些新興企業試圖利用新技術、新方法來幫助企業加快物流速度。
趨勢5: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大增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5的投資活動中,55家初創公司共獲得融資,共13.2億美元;32筆收購行為,共計22.7億美元;一家企業IPO。
截至2016年六月中旬,56家初創公司融資4.275億美元;20筆收購行為,總額為45.3億美元。如果算上沙特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投資美國Uber公司的35億美元,以及美的集團25億美元收購德國庫卡集團49%股份的話,這個數據還要高得多。
中國投資者對西方機器人技術的投資特別感興趣:美的出價購買庫卡49%的股份,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收購德國克勞斯瑪菲集團,萬豐科技收購美國焊接機器人公司PASLIN,漢德資本收購意大利工業機器人公司Gimatic……中國正掀起機器人產業收購熱潮。
同時,中國也正在大力刺激國內經濟。例如,清華控股有限公司,在今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布推出兩個項目的計劃,分別聚焦創業孵化生態體系的升級和重科技項目的研發轉化。2021年,該計劃將在中國打造1000個企業級孵化器,同時在其他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和德國建立50個企業孵化器,總投資金額將超過3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