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二舉行的Code Conference大會上,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表示自己不只關注殖民火星,更對發展太空工業很感興趣,這與第二天SpaceX公司CEO埃隆·馬斯克在會上專注移民火星計劃很不一樣。
貝索斯稱他可以“向你保證”--地球是太陽系里最完美的行星,這是貝索斯在與莫博士(Walt Mossberg)交談中他的一個熱切聲明。同事,貝索斯闡述了自己對太空工業的看法,他認為目前太空工業缺乏活力,同時也表示自己與同為太空企業家的馬斯克算“志同道合”。
作為著名航天私企“藍色起源”的創始人,貝索斯表示他與馬斯克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他并不像馬斯克那樣只關注殖民火星。他更希望在太空建立空間工業的相應配套設施,最終把地球上所有的重工業都搬離地球,以這種方式來保護地球。
貝索斯于2000年創辦藍色起源,旨在將游客送入地球軌道進行太空旅游,并已擁有能將飛船送入亞軌道的“新謝潑德火箭”。這種火箭能飛越100千米高的卡門線(地球大氣層與太空的邊界),再軟著陸返回地面。
貝索斯與新謝潑德火箭
去年11月,新謝潑德火箭完成首次發射與回收。截至目前,藍色起源已完成同一枚新謝潑德火箭的三次發射與回收,證實火箭復用技術完全可行。到2018年,這種火箭將搭載付費游客前往太空旅行。除了太空旅游業外,藍色起源也在開發一款推力強大的火箭發動機BE-4,該發動機使用液氧與甲烷。另外,藍色起源也計劃研發可以真正進入太空的商業火箭。
對于藍色起源的雄心壯志,莫博士詢問貝索斯對當前全球太空產業的看法,貝索斯認為近幾十年太空產業像是在打盹。“如果你關注太空工業,你會發現它發展非常緩慢,進步很小,這個行業已停滯了近半個世紀。就全球來看,每年有40次發射就算是不錯的成績,而且年發射次數也很不平均,有時還會下降。”貝索斯回應。
“不是你選擇你的激情,而是你的激情選擇了你。從我是一個五歲男孩開始就對太空與火箭激情澎湃。”貝佐斯說到:“在1970年代最繁忙的一陣太空發射后,又發生了什么?”
貝索斯解釋說,太空產業緩慢增長的原因是因為缺乏配套設施。他指出,亞馬遜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像遠程支付系統和航運運輸等服務都已準備到位。因此與之類似,貝索斯計劃在太空建造空間產業配套設施,讓太空工業能夠成長壯大。貝索斯說:“我把將它送入太空視為自己的工作。在太空建造空間設施很艱難,我會我用的資源將重型設施送上太空,這樣下一代人能夠充滿活力,爆炸式的去太空創業。”
對貝索斯來說,這個目標非常利他主義,但他似乎忽視了今天的太空工業已有相應的完整產業鏈。類似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和洛克達因等這樣的航天公司已經有幾十年的設計、制造空間設備的經驗。貝索斯所說的“缺乏活力”更多指向的是太空產業與互聯網行業的比較,但是使亞馬遜蓬勃發展的配套設施與能使太空工業迅猛發展的相應設施有很大不同,比如研發遠程支付系統遠沒有研制低溫火箭發動機復雜。而且如果將當前全球太空工業的狀況簡單用年發射數量來歸結,事情就會看起來不那么有活力了。
當然,太空工業的相應設施是可以做到更強勁的,而且貝索斯希望通過降低發射成本,利用復用技術來重振太空工業,這絕對是航天領域需要的技術,藍色起源也一直在往這個目標努力。以往火箭都是一次性且造價高昂,火箭復用技術出現后給全球商業發射市場帶來全新格局,前往太空不需要每次浪費一枚新火箭,而且復用成本要比造一枚新的便宜太多。
這枚新謝潑德火箭在去年完成首次軟著陸后,今年已復飛了兩次。
然而在能夠大幅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前,藍色起源還有一條路要走完。它的新謝潑德火箭只夠進入亞軌道,意味著火箭搭載的乘客或貨物無法進入真正的太空,不能完整地繞地球飛行。想要實現在太空建造空間設施,藍色起源還需擁有能夠真正進入太空的商業火箭,并且這種火箭需要像獵鷹9號那樣可以回收再復用。SpaceX的獵鷹火箭已發射二十多次,運送了無數貨物進入太空,并完成四次回收。實現這些目標,貝索斯才能完成他的建造太空配套設施的目標。
貝索斯當然沒有回避藍色起源與SpaceX的比較,他認為自己與馬斯克其實是“志同道合”的。在談到火星時,他認為人類終將訪問并定居火星,而且人類應該這么做,但是他力主將重工業搬離人類定居的星球。
“我們已經派出多個機器人去探測、了解我們的太陽系。我可以向你保證,地球就是最好的星球。”貝索斯說到:“但地球的能源是有限的,所有重工業最終都將搬離地球,地球將會規劃為人類的居住區與輕工業區。”
貝索斯認為重工業都該搬到太空,比如大型芯片制造廠;并利用太陽能電池板,它可以轉化7/24的太陽能作為太空工業的能源,這樣地球可以空出更多空間讓人類居住,并減少地球上的能源需求,養活更多人。
“只有走出地球才能更好的保護地球。你不想生活在一個生活質量倒退的世界里。你也不想生活在一個我們必須凍結人口增長,減少能源利用的星球上。”貝索斯說:“我們都在享受當前非凡的文明,它以能源和龐大人口作為動力,這就是為什么城市中心總是如此充滿活力。我們希望這顆星球上的人口能夠繼續保持增長,我們也希望能夠使用更多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