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全球主席柯睿尚(David Cruickshank)表示,中國的市場規模是其發展智能制造的一大優勢。
他表示,但是要想成功的話,企業不僅要進行系統升級,還要在整個產業中應用智能制造。
柯睿尚發表此番評論的同時,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計劃,鼓勵企業利用自動化,提供更多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計劃還鼓勵商品的定制化,不再提倡大規模生產。
在全球范圍內,智能制造有多種模式:德國工業4.0強調制造過程中軟硬件的結合和互聯網的應用;美國工業互聯網則是指復雜機器與傳感器和軟件的融合。
柯睿尚表示,各個市場要根據其當前的供應鏈和基礎設施,采用不同的方法。
“智能制造有多種概念......對我而言,它的實質是讓制造商深度了解終端用戶,在產品中融入客戶的需求。這種直接連接對分銷網絡有很大意義。例如,在我所在的英國,受智能制造影響,商業街的零售商們就面臨著經營困難。”他說。
柯睿尚表示,絕對規模是中國的最大優勢。有了巨大的市場,你就能擴大規模,并在面對數以百萬計的客戶時,迅速對消費趨勢做出反應,他說。
“市場規模讓人們有機會體驗不同的模式......在中國,你盡可以嘗試不同模式。”
德勤中國首席執行官謝其龍對此表示同意,并指出,大部分跨國公司為了嘗試各種各樣的技術在中國市場相互競爭。
數據顯示,中國制造商正以極大的熱情積極發展智能制造。2015年,中國智能制造產值約1萬億元,并以25%的年增長率增長,到2020年有望超過3萬億元,德勒2015年的調查顯示,23%的受訪企業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智能設備,而2013年這一比例僅有11%。
但是更深入的調查顯示,智能設備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汽車、建筑機械和電力設備行業。只有20%的企業正在建立智能制造系統,而更少有企業將其擴展到價值鏈整合和業務模塊優化上。
除了使用智能設備,企業還要加大對系統的投資,例如企業資源規劃這類IT基礎平臺,柯睿尚說。
“你得有好的系統,才能得到好的數據。”
德勒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表示,龐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隊伍也是中國的一大優勢。但他指出,從市場規模優勢衍生出的挑戰也可能成為一大阻礙。
“因為智能制造是以需求為導向。在某一時刻,規模優勢可能會沒有那么明顯。過去,中國制造十分依賴大規模生產和集聚效應。而智能制造的本質可能對此要求較少。”許思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