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目標是要實現制造業發展方式的轉型,就是探索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再是簡單的靠規模擴張、技術拿來主義的方式。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出席于12月26日在北京舉行的“2015-2016中國經濟年會”。馮飛在現場演講中表示,基于平臺的標準化是全球在爭奪的重要領域,各個國家既有競爭,也有合作。
以下為演講實錄:
馮飛:非常榮幸能到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這個論壇上和大家交流中國制造2025,實際中國制造2025是從今年5月份對外發布的,已經開始正式實施。發布以后得到了社會,特別是企業界積極的反響和行動,我想這不是一個新話題。對于這樣一個話題,我今天怎么講,我主要談兩點認識,不是作為工信部的領導,而是作為我個人。
第一,中國制造2025的魂是什么?大家都聽說過,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工業化國家又開始重視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甚至有些國家提出來再工業化。再工業化的靈魂,或者說它的切入點,德國提出來工業4.0,美國提出來先進制造業,具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叫做工業互聯網。韓國提了制造革新3.0,英國制造2050,比中國還長遠一些,未來35年發展的勾畫。法國提了新工業法國,明確了34個領域。
從這些國家做的這樣一些戰略來看,聚焦在一點上,就是把互聯網技術和制造技術能夠更緊密的結合,中國制造2025實際它的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使得互聯網技術和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融合后解決什么問題,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效率的提升。任何一個國家在做戰略時沒有提成本的下降,而是效率的提升是最重要的目標,還包括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快速適應市場的需求,這樣可能會帶來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三是提高即時性,對市場有快速的反映能力,創造發展的新空間。
各個國家的戰略意圖,或者說重點領域有所差別,美國軟的方面比較強,互聯網服務,特別是圍繞著制造業的服務非常強,美國先進制造業和工業互聯網的目標還是以軟帶硬。德國工業4.0的重要領域是以硬帶軟作為一個重要的特征。包括歐洲在內,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相對于美國,甚至相對于中國而言,發展相對差一點。比如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互聯網企業當中沒有一家歐洲公司,因此歐盟提出來數字歐盟統一市場的概念來補課,以硬帶軟。
我想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造業大國,2010年我們就奪得了制造業全球第一的頭銜,是在150年之后,中國又重新回到制造業第一的大國,當年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19.3%左右。中國怎么充分利用制造大國的優勢,利用超大規模國家的市場優勢,軟和硬同時推進,硬的方面盡管規模大,但是我們的創新能力,我們的基礎能力還存在著比較大的缺陷,我想魂是這樣一個魂。
第二,從各個國家競爭的制高點來看,基于平臺的標準化可能是全球在爭奪的一個重要領域,當然這里面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比如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德國的工業4.0,基本上都是在建立一個平臺來制定規則、標準,這就意味著工業的很多標準都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比如統治工業領域,很多年的工業總線標準,大概全球有幾十個,工業互聯網時代,這個標準是基于IP的,正在做顛覆性的變化,因此,這樣一個過程中,各國是爭奪的制高點,中間有合作,有競爭。
在制高點的競爭中,對我們國家來講,我們有優勢,也有劣勢,特別是劣勢。美國在主導的這項工作是GE,通用電器,德國在主導的是西門子,薩普等等這樣一些全球性的大公司,這樣一個巨型公司,從裝備制造到工業互聯網的開發,一體化的公司我們缺乏,我們必須要走聯合的道路,因此我們在推動智能制造聯盟的建立來解決在競爭當中解決先天不足。
我想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解決產業技術體系的問題。在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當中要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特別是戰略性高端共性技術,我們要解決供給機制的問題。二是解決基礎能力的問題。我剛才講到,我們雖然是一個非常大的制造業的體系,但很多基礎,比如關鍵零部件、原材料、關鍵工藝技術,我們還沒有夯實,所以在中國制造2025當中,我們也有一個工業強基工程。三是要解決綠色發展的問題,制造業的綠色制造的工程。剛才陳部長講到了環境的問題,實際工業的用能占到全社會用能的70%左右,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之關鍵,我們在清潔生產、循環經濟、能效方面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現在正在制定綠色制造工程,也就是說通過這三點來改變我們的產業發展方式。這是我要給大家報告的一些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