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取代人力導致失業的話題已經談的夠多,而富士康目前正在將這一計劃變為現實,日前據稱,富士康已經部署超4萬臺機器人取代人力,富士康昆山工廠已裁員6萬人。
據悉,目前這些機器人工人已經在鄭州工廠、成都平板工廠、昆山和嘉善的計算機/外設工廠投入使用。甚至據透露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正在加速,每年都會有上萬機器人被投入使用,但尚不清楚是否參與了蘋果設備的制造。
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有幾個原因,一方面,在勞動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漲等壓力下,富士康希望通過機器人來彌補用工空缺并擺脫對不可持續的廉價勞動力的依賴,另外,蘋果具備更強的議價權,而富士康又要確保自身利潤,因此,富士康開始發力工業機器人領域也是為情勢所迫。
富士康用機器人上場,試圖替代廉價勞動力
我們知道,與傳統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在于效率。從成熟的焊接工人的成本來看,工業機器人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來算,在同樣的效益下,工業機器人成本還將低于人力成本。
但目前問題的關鍵是機器人的局限性太明顯,一方面是,在成本和技術的突破方面非常有限,也就是說,機器人當前只能勝任簡單機械的流水線操作。曾有富士康的一位臺籍中層稱,機器人只能用于生產線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組裝,機器人實際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
其次是,機器人操作欠缺靈活性與精度,本身的維護成本高,曾有富士康上的管理層表示,iPhone上組裝的螺絲,機器人很難保持這么高的精度,只要沒對準,iPhone和機器人都將報廢。這反而帶來了更大的維護成本。
另外是舊的機器人很容易由于新的生產線的優化而被淘汰。一方面,消費電子產品生命周期已經大大縮短,對精密度的要求也日漸提高,生產完一個產品后,原生產線上的機械臂和機器人需要重新調試,而由機器人主導的生產線也無法應對更新的技術與產業創新需求的沖擊。
因為配備在生產線上的機器人其對應的生產流程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而硬件公司對于硬件創新的要求是變動的,甚至可能因為新的產品與標準出來而使得舊有機器人報廢。
對于“苛刻”的蘋果而言,機器人可能無法滿足其需求
我們知道,蘋果目前正在通過不斷擴充供應商名單,壓低價格,確保產品利潤,比如2017 年款 iPhone新增了兩家供應伙伴:頎邦科技和旺矽科技。這兩家公司將與臺積電一起合作為iPhone8 打造零部件。另外是,此前也有消息指出,緯創可能是作為第三家制造商,與富士康和碩聯合一起代工生產蘋果iPhone 7。
這些動作對富士康并不利。因為富士康目前過于依賴蘋果,另外,迫于創新壓力,蘋果未來會對配件廠商的規格、質量提出更高的標準與要求,這可能導致其組裝生產線也需要跟著升級。
但富士康通過大量機器人,或者說只是簡單的機械臂驅動的相關的生產線,可能無法適應未來蘋果更高的質量要求。
因為通過引進大量機器人來代替流水線工人,這意味著富士康需要長時間保留與沿襲著原有的機器人生產設備對應的生產線,但蘋果對質量與品質的要求是不斷變化與提升的。這需要生產流程與產品標準跟著變,原有的機器人生產線可能就因跟不上標準而喪失了更大的靈活性與創新能力,這可能導致蘋果會將更高標準的產品零部件生產流向其他代工廠商。
事實上,對于一家緊跟當前智能手機龍頭訂單的代工廠而言,員工比當前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機器人具備更大的靈活性,一旦在蘋果對新的零部件要求有變動的情況下,可以迅速配備不同的員工調整生產線,跟進需求變化。
但機器人生產線欠缺靈活性與優化空間,若因為品控問題導致質量問題出現,往往會導致更大的損失。我們看到,去年iPhone6s由于分別采用三星與臺積電代工廠制造的A9芯片,在效能、電力續航表現有差異引發了“芯片門”,為了避免“芯片門”重演,iPhone7采用的A10處理器轉而由臺積電獨家代工。
iPhone 原材料及零件供應鏈來自于31個國家,其中中國的供應商達到349家,而美國僅有60家供應商。此前美總統候選人提出蘋果遷回美國,蘋果卻大力反對的原因就在這里:
中國的供應商幾乎主導了蘋果絕大多數的元器件的生產,而美國本土已經沒有太多熟練的產業工人,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找到并雇用監督iPhone生產的8700名合格的工業技師,所需時間將會長達9個月。但在中國,只需15天。缺乏熟練技工與產業工人才是蘋果工廠根本無法遷移本土的重要原因。
可以知道,熟練技工與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才是蘋果供應商的核心優勢,只有他們才能應對緊急需求的改變與提升技術標準來應對創新需求的沖擊。如果機器人可以輕易代替人力生產iPhone,那富可敵國的蘋果為何不自己建立機器人工廠來批量生產呢?富士康的價值又在哪里?這值得富士康好好反思。
制造產業機械化是趨勢,但企業的核心是人
當然富士康要提升代工廠的人工效率與制造產業的機械化也是趨勢,但這適合在部分低價值、簡單的流水線上小范圍試行并優化,而不適用大規模推廣,這可能會讓富士康面臨著產業成本與不可控的品控危機。富士康需要解決的是低附加值的產業發展模式,對于任何企業,它的關鍵與核心競爭力,終究是人。
我們知道,電子材料加工工藝、沉積和鍍膜技術、復雜測試和組裝能力,這些能力是需要人力來推動優化提升,去不斷測試優化推動生產流程的優化,這也是主導制造業話語權的關鍵能力,這也是帶動高附加值電子產品制造業的發展,推動軟硬件融合創新的關鍵。
而從內部流動性來講,設計師、工程師及車
間生產員與熟練產業工人只有近距離的業務交叉,才可增強彼此的融合與了解,優化流程與產品品控問題,帶來創造力。但如果車間員工與熟練產業工人這一環節的消失,讓一堆機器替代,其中創造力與創新力也可能因此停滯。機器換人計劃若大量實施,會導致大量熟練技工流失,對于富士康來說,也會失去重要的競爭力。
富士康一直想從單一的代工企業向品牌性科技企業轉型,但由于本身的制造業基因,很少參與上游的研發,企業也是軍事化的管理模式,導致整體的創造力匱乏,這與其管理體制與工廠思維模式的困局分不開。
雖然富士康想一心想進行品牌轉型與升級,但轉型的核心問題不是將機器換人,而是要推動管理體制與經營模式變革以及提升企業員工整體素質與創新能力,另外,讓工人下崗,用機器代替人力一個顯性影響是導致當地就業市場不穩定以及影響其與當地政府的關系。
除此之外,大批社會人員失業的后果也擺在了眼前
筆者曾經談到印度智能手機市場指出,對于印度這個人口眾多的貧窮國度而言,就業始終是印度政府的頭等大事。印度政府歡迎外商投資建廠,因為制造業能很大程度上解決就業問題,但印度不歡迎只開設零售店或者只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產品而不支持印度制造業的廠商,因為印度政府對待外企的出發點無不寄望外企來印度能帶動本土就業與制造業的繁榮。
因此,此前為了狙擊海外智能手機廠商,印度策略性調漲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進口稅,對海外廠商進行擠壓與打擊,沒有在印度建工廠解決當地就業的廠商也無法在印度本土開辦零售店,這與印度政府看重制造業解決就業的態度關系極大。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作為人口大國,面臨的國情與印度事實上并無二致,如果富士康在中國建廠生產但通過大量機器人取代人力,可能也將面臨當地政府基于就業問題上的政策阻力。這并不利于富士康未來市場的開拓以及扎根本土所需要創造的穩定的市場環境與政企關系。
帶動當地發展與就業,一榮俱榮,是企業投資建廠的基本思路,若是急于節約成本求利潤,而不放眼長遠關注社會責任與企業形象,也將不利于營造富士康永續經營與立足本土所需要的外部環境。
在勞動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漲等壓力下,富士康寄希望通過機器人來彌補用工空缺并逐漸擺脫對不可持續的廉價勞動力的依賴,實現全球交貨的代工版圖。
但在富士康內部,機器人計劃也會造成現有員工對于飯碗不保隨時面臨失業的焦慮之中,這并不利于員工內部對于富士康本身的認可,也可能導致大量內部矛盾產生以及員工的忠誠度降低,不利于內部穩定,富士康如果大量裁員可能還會引發勞工組織的關注而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對于富士康這類制造企業而言,其利潤嚴重受到上游蘋果等廠商的掣肘,蘋果目前由于創新乏力,市場飽和,訂單需求量正在持續走低并在逐步擴大供應商名單,通過壓價來弱化富士康等供應商的影響力,供應鏈策略的調整也存在諸多變數,富士康未來將面臨著不可控的生存危機,機器人部署的越多,可能導致沉沒成本越大。
因此,思考如何切入到產業鏈的上游,提升產業議價權,轉型升級與改變產業發展模式才是富士康未來的大命題。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
相關:機器換6萬員工 依然不是智能制造
國慶期間,一則新聞給假日平添了一絲緊張氣氛: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加速,每年有上萬機器人投入使用,其江蘇昆山工廠已裁減6萬員工。
雖有很多人表示了“失業”的隱憂,但也無法阻擋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朋友圈有不少人評論說,未來已至,這就是智能制造的時代。
我認為,機器換人確實是制造業的一大趨勢,但卻不是未來制造業的最大特點。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肇始,講的故事就是機器如何換人,昨天的燈火通明、三班倒,今天的黑燈工廠,只不過“換”的規模不同而已。

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大數據的時代本質上是一個智能時代,因此,我們習慣于把未來的制造稱為“智能制造”。但我認為,僅僅把“機器換人”等同于“智能制造”,是一個正在流行的大眾誤解。機器換人只解決了效率與成本的問題,所沿襲的仍是大規模工業生產的傳統思路,只是實現了自動制造,而非智能制造。
真正的未來制造,或者說智能制造,一定是可以滿足人類個性化需求的制造。
例如富士康,不管其生產流水線有多先進,取代了多少人工,其制造的iPhone仍是萬人同款,這就代表不了未來的制造。

沒數據,換再多機器仍是傳統制造
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已逾200年,商品種類、使用功能極大豐富,要什么有什么,看起來,文明成果斐然。但是,人類的需求被真正滿足過嗎?
其實不僅沒有,某種程度上說還后退了!
手工作坊,量身定做,環肥燕瘦,慢工出細活,總有一款適合你,可是工業化時代,就那么幾個尺碼,就那么幾套版型,大家都在遷就。
商場買的衣服要么領口窄一節、要么袖子長一寸,胖子買件寬松衣服、長腳買雙大鞋都是奢望,多少人只能“將就”?
工廠取代手工作坊,帶來了極豐富的工業產品,但卻粗暴地抹平了人與人的差異,傳統制造業無暇顧及個性化的長尾需求。
這是傳統制造業的“原罪”。
機器換人可以提升效率,但無法改變這種固有的結構。如果說這就是智能制造,也未免太過低級。所以我認為,富士康的機器換人,依然只能歸入傳統制造業的范疇。
要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就必須有個性化的數據。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數據采集、分析,無論高矮胖瘦、四肢長短,都可以照顧到,充分體現了對每一個人的尊重。
例如鞋,世人腳形千千萬萬,合不合腳當然自己知道,如何才能讓制鞋商也知道呢?
占有充沛的人體數據,是縫制合體衣服的前提。手工作坊的方法是拿張紙臨摹下腳型,而傳統制造業的應對辦法是采集盡可能多的數據,然后根據數據制作一系列版型,將之標準化。為了收集數據,江蘇無錫一家襯衫生產企業曾在當地菜市場門口立起招牌,雇傭大學生用身高體重測量儀免費為路人測量身體。
這種原始、人工的數據采集方式正被新的技術顛覆。
日本DreamGP公司研發了3D腳型自動測量儀“CUTE”,用戶從開口部分伸腳進CUTE,在內部,激光器能15秒內測量一只腳的3萬個數據點,包括腳長、腳寬、甚至拇指外翻角度等數據。據此,“內底專用切削機”15分鐘就能加工一只合腳的內底,而以前用石膏模具制作內底,最短也要1周。

3D腳型自動測量儀“CUTE”
除了雙腳,還有Bra。據說全世界八成女性穿著不合身的Bra。目前歐美已經出現了多家融合數據收集和3D打印技術的企業,嘗試為女性提供“真正”貼身的內衣。
數據收集技術的普及,數據分析能力的提升讓傳統工業站上了一個更廣闊、更精細、更個性化的空間。
今年上半年,杭州的先臨公司研發了一款能快速采集人體數據的3D掃描儀。這款掃描儀由安裝于暗棚的8臺照相機組成。掃描時,身著特制緊身衣的個人站在棚內,“咔嚓”1秒鐘,人體各項數據就被采集了。半分鐘后,電腦就能解析出20多個數據并上傳至平臺。該公司正在和一家西服生產商協商合作,準備在全國各大城市投入5000輛移動掃描卡車,在人流密集的街頭為客戶采集數據,然后推出個性化的訂制西服。
正如人人都有自己的基因,人人都有自己的數據。數據也是細微差別的放大鏡。數據越精細,越能凸顯人與人的細微差別。2014年,奧巴馬成為第一位接受3D掃描和打印的總統,為了收集到準確的數據,有50組LED對他打光,保證頭部及上身正面有足夠光照,14相機對他拍照。工作人員手持3D掃描儀,對他上身到頭部的各個角度進行掃描。根據這些數據制作的奧巴馬上身像栩栩如生,如今存放在美國國家肖像館。
真正能代言“未來”的是個性化制造
這其實是傳統手工作坊的量身定做和現代化生產的一種結合,因為有了自動化生產和數據的聯姻,這種在200多年來長期存在的、效率和個性難以兼顧的矛盾第一次有了解決的可能。
所以,不是換上機器人,就能迎來智能時代。只要我們的制造業還視眾人為一人,它就還是傳統的制造業,未來的制造將更尊重人的差異性。個性化制造,才是真正的“未來制造”。相比于機器換人在大工業生產時代的最后絕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手持3D掃描設備“go”
人有千萬面,需求千萬種。可以想象,人類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猶如隱藏在海底的冰山,非常巨大,只不過受制于上百年傳統制造的局限,它一直被靜靜地壓抑在海面之下。隨著個性化數據采集的出現,個性化消費的需求將會大規模爆發。
不僅是工業制成品,這些個性化的數據,還將帶來個性化的服務,例如健康服務。
例如,在中國的火車站候車廳,我常看到量身高、稱體重的投幣測量儀,它們有時還幽默地建議用戶“嗨,你該減肥了”。這些測量儀蠻受歡迎,說明人們有了解自己的迫切需求。但是,這些測量儀的數據精度、粒度遠遠不夠,價值并不大。
最近,澳大利亞的3D掃描儀mPod,開始進入美國的健身房和商場。用戶只需進入這個看起來像照相亭或更衣室的設備,脫下外套,便可通過紅外傳感器掃描全身,整個過程僅需7秒就可以獲取20萬個數據點。
通過這些數據,人們不僅知道身高、體重,還能計算出脂肪成分、臀部腰部比例等細節數據,高端付費用戶能從APP里看到一個更詳細的身體分析報告,報告中為用戶提供不同的健身、飲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