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召開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議,本次會議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名單,同時開展典型企業經驗交流活動。會議表示,從智能制造角度看,海爾模式探索是一次從理論轉到實踐的成功探索,這種探索路徑有助于形成中國家電業的智能制造標準,加速中國智能制造的成熟速度。
據了解,此次會議面向全國,采取電視電話會議形式,包括北京主會場和省級分會場,僅主會場就有全國的八十家企業參與。會上,海爾集團、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有限公司作為五家典型企業,現場進行了經驗交流。工信部部長苗圩做了講話。
五家發言企業分別代表了五個不同行業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其中尤為引人注意的是海爾集團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輪值總裁梁海山作為海爾集團代表進行了發言。梁海山表示,“海爾理解的互聯工廠不是一個工廠的概念,而是一個生態系統,整個企業全系統全流程都要進行顛覆。”這和苗圩部長在最后發言中提到的智能制造是“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如出一轍。
的確,“機器換人不等于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應讓用戶融入其中,讓用戶參與體驗并不斷交互迭代。”梁海山說,“因為機器換人可以實現高效率,但是互聯工廠要的不僅僅是高效率,更要高精度,也就是到底給誰生產的?海爾現在正在做的,就是怎樣把用戶個性化需求在互聯工廠實現。比如,海爾利用用戶圈的交互,把用戶碎片化的需求整合成比較集中的型號,也就是眾創定制。”
據了解,海爾集團承接“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 ”的國家戰略,由原來的以企業為中心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從大規模制造轉向大規模定制,建立六大互聯工廠樣板,這樣工廠不再是傳統的生產線串聯流程,而是顛覆為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全流程生態系統,與用戶、供應商等利益攸關方構建共創共享的商業生態圈,滿足用戶最佳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海爾于今年6月作為中國唯一企業參加“IEC全球研討會”發布海爾互聯工廠模式,并納入IEC(國際電工委員會)《未來工廠白皮書》。在本次會上,現場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名單中,海爾成為白電領域唯一上榜的企業,更是證明其在智能制造創新方面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苗圩部長在發言中特別提到:“就像海爾說的,智能制造是不斷探索試錯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這些企業為我們做好下一步工作堅定了信心,提供了經驗。”
海爾智能制造發展模式對中國制造的借鑒意義,總結起來可以說是,用戶全流程參與的生態系統。從企業角度看,海爾模式探索是一個打造企業平臺化、推動員工創客化、實現用戶個性化的過程,這有利于打通企業全價值鏈條,帶動產業升級;同時顛覆傳統業務模式,將企業轉型為創業孵化平臺,展現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從智能制造角度看,海爾模式探索是一次從理論轉到實踐的成功探索,這種探索路徑有助于形成中國家電業的智能制造標準,加速中國智能制造的成熟速度,探索出真正屬于中國的智能制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