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時政
打造廣東首個機器人產業示范區
未來,“機器人·大世界”將成為佛山智能裝備改造升級、機器人應用的一個催化劑,激發本土企業的參與熱情。中德工業服務區這個平臺將真正成為華南地區創新驅動,推動本地產業跟國際合作的高峰地區,不只是服務佛山,更是服務珠三角和泛珠三角。
《小康》記者 張玉榮
“機器人·大世界”,一聽就是“高大上”,它是提供與機器人相關的展示、應用及培訓平臺,從線上到線下、從工業到家用、從展示到培訓一應俱全的大型項目,也稱廣東智能制造示范中心,位于廣東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面積超2萬平方米,接近3個足球場大小,今年9月即將搭建完成,屆時將迎來國內外機器人的“盛裝亮相”。
“機器人·大世界”背后,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機器換人”的大趨勢。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用工荒”、“高成本”等問題迎面而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到“機器換人”浪潮中,以此帶動企業轉型升級,降低對勞動力成本的依賴。
1959年,美國英格伯格和德沃爾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如果說那時候機器人還是新鮮的玩意兒,現今卻已成為制造業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裝備。傳統制造業推進“機器換人”,這是用工壓力下的應對措施,如果能借此契機推動智能升級、實現創新驅動,將是一次大的革新與發展。如何從“人口紅利”向“技術紅利”轉變,從“質變”走向“智變”,“中國制造2025” 第一個10年路線圖正在鋪開。
“機器人·大世界”
廣東智能制造示范中心,實現“一站式”服務
沿著風光秀美的東平河綠化帶,《小康》記者來到“機器人·大世界”項目所在地——中德工業服務區,區內矗立著歐式風味的建筑群,涵蓋國際超甲級辦公樓、頂級會議展覽中心及配套連鎖品牌商業業態。與“機器人·大世界”相關的兩座“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發中心”大樓已投入使用,南廣場上“第二屆世界機器人博覽會展館”則在緊鑼密鼓建設中。
“‘機器人·大世界’目前已確定進駐的企業有22家,參展企業和品牌除了四大家族ABB、庫卡、安川和發那科外,還有國內最大的機器人企業埃夫特,其他的還包括川崎、柯馬、嘉騰、利迅達等。”順德區委副書記、中德工業服務區管委會主任列海堅向記者介紹。
“機器人·大世界”為何有那么大吸引力?列海堅對此表示,第一,佛山傳統產業在機器換人上具備巨大市場空間,任何一個跨國企業都不會忽略這個機會;第二,本土企業在機器換人中都不想落后,但在過程中缺乏一個渠道去了解,如果沒有一個集約的服務,根本不知道從何著手。這兩方面的要素決定“機器人·大世界”是具備前途的。
機器人企業代表們也表達了他們的看法。德國庫卡機器人廣州分公司技術總監黃耀南談到,“順德政府這邊非常積極,推行力度非常大。中德工業服務區搞了一個類似‘機器人4S店’的全新‘機器人·大世界’,將機器人整個產業做一個全面的推廣和應用挺吸引人。”日本川崎重工廣州分公司營業部主任盛國強則表示看重這邊的產業結構,“順德產業帶在廣東來講非常好,格蘭仕、海信周邊圍繞著數量龐大的小家電廠家 ,機器人的需求量相當可觀。”
“‘機器人·大世界’既是展示、研發、交易平臺,也是創新示范與應用、知識產權保護平臺。”中德工業服務區管委會發展和經濟促進局常務副局長葉敏健向《小康》記者介紹它的五大運用平臺,并談到它的遠近期目標。近期目標是作為“第二屆世界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大會”的分會場,在中歐中心E棟首層、F棟首層及二層部分地方共近5000方的面積打造示范中心首期,開展機器人展示、應用及培訓等業務,主要包括工業制造4.0、工業機器人、互聯網+機器人、自動化與家用機器人體驗館、機器人大課堂六大主題,從線上到線下、從工業到家用、從展示到培訓一應俱全;遠期目標是希望項目通過“自身造血”的模式運行,達到可持續發展,密切結合佛山產業,通過與佛山企業的緊密聯系,大力推廣機器人在工業及生活中的應用,突出其服務的功能。
“首期展示面積雖小,展位數量有限,但展示的內容全面豐富,能向觀眾很好地介紹與機器人相關的各領域情況,從入門教育到無人工廠自動控制,從機器人展示到智能化制造的解決方案,均能在示范中心找到合作的切入點。”葉敏健說。
為何要創辦“機器人·大世界”這樣一個廣東智能制造示范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這能極大地幫助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智能化設備應用上解決后顧之憂。“這好比一個汽車4S店,你買車又不懂車,來我們這就可以一攬子解決,選品牌、辦稅、上牌、代管等都可以在這里一站式解決。示范中心真正把高大上的機器人,落到了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上面。”
“創新驅動”
推動本地產業與國際合作,服務珠三角和泛珠三角
穿行于中德工業服務區,隨處能感受到盎然的綠意與清新的氣息。不斷崛起高端大氣的創新服務平臺,則涌動著創新的熱潮:中歐服務中心、中德實驗園、中歐電商城、物聯網應用產業園等正緊張推進或建設中,不難想象,這里將成為華南地區投融資服務最好、技術種類最齊全、交易量最大的創新技術集散地。
“中德工業服務區實際上是整個佛山、順德創新驅動最重要的載體。佛山傳統產業非常強,但一直以來,在創新、國際合作、先進技術本地化這些方面有所欠缺?,F在借助中德工業服務區都可以實現,它也被賦予著更高的使命。”列海堅說。
據了解,中德工業服務區是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三級共建的廣東省機器人產業發展示范區。作為省內首個機器人產業發展示范區,順德區的機器人生產和系統集成商近來年發展迅猛,目前,全區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超過20家,行業規模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4年涌現出2家超億元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
有關負責人談到,“中德工業服務區圍繞著創新驅動,既有宏觀層面政治框架的搭建,比如搭建雙方互動的渠道,也有博覽會,高峰對話的集聚。有一些扎扎實實的載體,跟中科院合作,產學研一條龍,從孵化引進,一直到產業園區。有跟民間力量的合作,比如共建協同中心,也有‘機器人·大世界’,把高大上的機器人與產業相結合。”
今年9月份,有3個大盛會將在中德工業服務區舉辦:“互聯網+”博覽會、“第二屆世界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大會/博覽會”、“中國制造2025對話德國工業4.0”。中德工業服務區希望通過這些大會,再添一把火,把佛山在互聯網+制造業,傳統行業跟機器人結合上,形成一個新的高潮。
除此之外,中德工業服務區希望能借助這些國際大會把廣東智能制造示范中心推出來,讓各界機器人研發機構、應用機構、需求客戶都認識到,中德工業服務區的“機器人·大世界”是一個有效的平臺。“一旦大家認同了這個平臺,就會有很多想不到的發展機遇。未來,希望它能成為佛山智能裝備改造升級、機器人應用的一個催化劑,激發本土企業的參與熱情。中德工業服務區這個平臺將真正成為華南地區創新驅動,推動本地產業跟國際合作的高峰地區。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服務佛山,更是服務珠三角和泛珠三角。”
有關負責人還談到他們最近在推動中德城市聯盟的概念,也得到了非常好的響應。他說,“我們希望把‘一帶一路’上的一些知名的工業城市跟佛山聯系在一起,再加上德國著名的工業城市,大家形成一個聯盟,共同搭建一個框架。通過產品的展示,比如我們的產品到德國參展,德國的產品到我們這里參展,雙方形成一個共同的合作框架。這是更長遠的目標。”
引導“機器換人”
“搭建平臺,凝聚資源,讓大家更方便”
全球經濟復蘇艱難曲折,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企業正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漲、市場萎縮、產業轉型的壓力,掀起了技術改造的熱潮,越來越多的企業已開始將機器人應用于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
隨著“機器換人”步伐加快,一批“無人車間”、“智慧工廠”不斷涌現。美的、格蘭仕等行業巨頭將投入巨資實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其中格蘭仕集團將斥資30億元進行自動化工廠升級,生產效率將大幅提升,新工廠的單線人均效率比傳統生產線提升62%;美的集團投入巨資實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目前使用的工業機器人超過800臺,總體效率提高10%以上。
在這些“無人車間”、“智慧工廠”里,不同造型的機械手正以精確而專業的技術在工作著,在節能降耗與安全生產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佛山市鼎峰機器人有限公司的沖壓機器人工作1小時只需半度電,并成為沖壓生產中的“安全好手”。廣東櫻奧廚具有限公司采用工業機器人后,能耗降低了50%。在生產不銹鋼水槽過程中采用工業機器人實現一次打磨成型,不需要對產品進行電鍍,避免了環境污染;使用工業機器人后,18個機器人即可完成50多人的工作量,并杜絕了工傷事故。
然而,“機器換人”在推進中也會遇到一些現實障礙,比如機器人設備投入產出、人機磨合、機器人可靠性和壽命等方面都是企業所考慮的問題。盛國強認為,“很多企業的觀念沒有改變過來,他們會更多地考慮投入產出比,勞動力生產成本沒漲到一定程度,他們不敢輕易嘗試‘機器換人’。”順德區委區政府辦調研科副科長歐陽劍鋒談到他們在調研中,發現不少企業接單不穩定,加上人才的缺乏導致機器人應用成本很高。
瑞士ABB華南區銷售經理呂健則提到一個關于機器人產業的生態平衡問題。他說目前有很多企業涌入到這個行業來,這會造成一個過分競爭的狀況,把整個生態鏈破壞掉。因此希望政府從整個產業鏈方面來把控和引導,參考成熟行業的發展,整合資源,做預見性前沿性的判斷。
對此,有關負責人回應稱,“廣東智能制造示范中心起到的就是引導作用。你只要參與進來,自然就會結識到頂尖的人物,聽到最前沿的見解,由市場來進行優勝劣汰。引進會展,引進專業集聚的機構就是政府的一種引導。中德工業服務區是工業服務的一個高端部分,我們不是包打天下,市政府區政府圍繞機器換人都有相應的政策。這些政策都在有效地推進,我們要做的是在這個基礎上搭建平臺,凝聚資源,讓大家更方便?,F在資源太分散,中德工業服務區就是要集聚這些資源。”
“機器換人”浪潮正掀起中國自動化革命。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估計,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約為225000臺,較2013年增長27%。工業機器人銷量在全球所有主要市場均出現增長,其中亞洲市場增長過半。中國表現尤為耀眼,2014年工業機器人銷量約為56000臺,中國地區工業機器人銷售量同比增長54%,這表明中國正在加快工業機器人普及速度。2016年中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將位居全球之首。
“中國制造2025”
工信部:結合中國國情、中國工業企業實際,更好更快地發展
在今年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2015年3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布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經歷了近3年時間制定的這份規劃,被視為“用三個10年完成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第一個10年路線圖。
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兩會上表示:從今年開始,開展為期三年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在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開展智能制造的試點。2015年3月,工信部已公布《關于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通知》(工信部【2015】72號),提出2015年啟動超過30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2017年擴大范圍,在全國推廣有效的經驗和模式。
“為什么要制定中國制造2025?”7月10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省部級干部“中國制造2025”專題研討班上說,當今世界,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無論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發展中的新興經濟體,都紛紛制定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制造業再次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
“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同時發生,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苗圩說,我國工業大而不強、亟需轉型升級的階段性矛盾更為突出,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弱,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產品質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企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和新興產業供給能力不足并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要素供給能力接近極限;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
2015年1月29日,工信部印發《原材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計劃(2015-2018年)》。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成為其中的重點之一。計劃提出,3年內,我國將培育打造15-20家標桿智能工廠,大中型原材料企業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85%,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超過80%,先進過程控制投用率超過60%,關鍵崗位機器人推廣5000個。
國際上用于衡量機器人普及的指標是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我國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為23臺,德國為273臺,日、韓則已超過了300臺。“這表明我們‘機器換人’還有很大的潛力、很大的市場。”苗圩對媒體表示,“德國工業4.0和我們前期提出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異曲同工之處。德國總體處在從3.0到4.0發展的階段,我們的工業企業有些可能還要補上從2.0到3.0發展的課,然后才能向4.0發展。我們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中國工業企業的實際,把發展的路徑選擇好,走一條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感謝林友僑、實習記者陳遠鵬對本文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