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制造業界普遍認為,在人力成本上漲及互聯網驅動下,國內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將主要體現為智能化發展,“機器換人”在所難免。企業要摒棄觀望等待情緒,抓住當前“互聯網+”難得的彎道超車機遇,搶占“中國制造2025”先機。

“機器換人”將成趨勢
“從原材料成本集中上漲,到財務成本集中上漲,再到如今人力成本集中上漲,從這些年發展歷程來看,裝備制造業勢必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以抵御外在影響。”深圳玖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先生的一席話,表達了多數制造企業的感受。
在人力成本上漲面前,越來越多企業鐘情于借助工業機器人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報告稱,由于大力推動汽車和電子工廠自動化,2017年中國工廠使用的機器人數量或將超過其它國家。
“中國正在從機器人進口大國向出口大國轉變。我國生產機器人的廠家約500家,相關工業園區40多個,今年預計機器人產量達1億2千萬臺。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改造升級過程,將帶來巨大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需求市場,大量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上中下游相關產業將崛起。
轉型升級需摒棄觀望情緒
部分企業對轉型升級存在一定畏難情緒,不愿意拋棄眼下仍有微利可圖的傳統制造。這需要相關部門為企業轉型提供信心與制度保障。
過去以收入減去成本的制造業盈利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原有模式不但無助于刺激技術改造更新,還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我們現在主要贏利點在售前預訂、售中配套和售后服務完整解決方案的提供,這也是國外制造企業的盈利模式。”
核心技術缺失對制造業的羈絆,許多企業深有體會。我們部門的主打產品光纖激光切割機是2009年從國外引進再研發的,由于國內光源技術還不成熟,功率普遍偏低,所以這一核心部件仍需從國外引進。
人工智能、數字制造在全球的大范圍推廣,有可能使“中國制造”在不率先掌握核心技術條件下,原有優勢逐漸弱化。當前主要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戰略,要認識到這不是傳統工業化道路的重復和回歸,而是通過尋找新的科技創新戰略支撐點,加快突破先進制造技術,以驅動制造業發展。
“中國制造2025”需“互聯網+”助力
在意識到“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產生良性催化的情況下,制造企業負責人大多對互聯網融合制造業充滿期待。
“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提出的“工業4.0”不謀而合,都是圍繞制造業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充分調動起來,制造業的生產、銷售模式在這種背景下將發生革命性變化。同時,希望3D打印能在這股智能化浪潮中走進工廠,讓生產變得更有效率,更個性化,生產成本能因此降下來。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工廠還處于勞動密集型“規?;魉€”的工業2.0時代,還未踏入大規模自動化生產的工業3.0時代。中國制造業應借助互聯網驅動智能制造的轉型契機,大膽嘗試“彎道超車”。
制造企業有一種共識,在“中國制造2025”勾勒出制造業未來10年發展藍圖中,智能制造將是“中國制造”未來的主攻方向,而要想實現智能制造,互聯網和傳統工業的融合將是直接的推動力。
互聯網改變了很多行業,制造業不能在互聯網時代落下腳步。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制造企業負責人談得最多的話題。
全國智能制造發展聯盟秘書長劉功效建議,在互聯網幫助下,國內制造業需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智能產品研發、生產體系;構建快速響應、精準管理、柔性制造的新型生產組織方式;用新制造技術、制造模式、制造理念來解決制造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
對于“智慧工廠”建設,要掌握“三個平衡”,即預算與需求的平衡、技術與需求的平衡、管理與需求的平衡。注重投入前的規劃,要在文字、二維圖紙的基礎上進行仿真。同時,為達到投入產出比的最大化,應注重對舊設備的改造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