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的升級戰略中,讓企業進行智能化、工業化相結合的改進升級,是中國企業更好提升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去年10月,中德政府在第三輪磋商后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該領域的合作有望成為中德未來產業合作的新方向。
分析認為,工業4.0有望推動國內相關行業和企業進一步發展和進步,而在資本市場上,工業4.0相關題材與上市公司亦是資金熱烈追逐的對象之一。其中,工業互聯網、工業自動化和工業機器人細分領域頗受關注與期待。
什么是工業4.0?
1、智能工廠
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2、智能生產
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1、關鍵詞 工業互聯網
“中國制造2025”將拉開工業互聯網的序幕。分析認為,投資者應從工業數據感知、傳輸、分析三大環節尋找投資機會,重點推薦佳訊飛鴻、中恒電氣、光環新網、東方國信等。
從全球范圍來看,當前工業互聯網得到了多個國家重視——國際上工業互聯網的代表是美國的先進制造戰略,和德國的工業4.0。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寬帶網絡等技術,通過接入傳感器,實現對物理設備的信息感知、網絡通信、遠程控制和協作。早前有消息表示,美國GE公司提出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投資10億美元提高效率。而德國工業4.0德國將工業分為機械化、電氣化、數字化、智能制造四階段。
國內情況來看,十八大報告提出四化協同、兩化深度融合的方向。而“中國制造2025”更被認為將拉開工業互聯網序幕。有分析指出,在未來20年中,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的GDP增量。應用工業互聯網后,企業的效率會提高大約20%,成本可以下降20%,節能減排可以下降10%左右。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宋嘉吉表示,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是工業互聯網興起的基礎技術,工業互聯網是通信行業最大的風口。“市場認為,工業互聯網的目的是實現智能制造。而我們認為,工業互聯網絕不局限于制造環節,更重要的是實現工業數據流交互,硬件、軟件之間的智能通信。”
而工業互聯網之于傳統行業有兩大意義:首先,大幅提高工業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其次,促進商業模式的革新,如制造業服務化、逆向設計、供應鏈管理。工業互聯網有望類似于“20世紀初的電力”一樣改造制造業,成為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重大機遇。
宋嘉吉指出,從工業數據感知、傳輸、分析三大環節尋找投資機會,重點推薦佳訊飛鴻(立足指揮調度系統和防災傳感網絡,布局工業數據分析)、中恒電氣(能源互聯網的最大受益者)、光環新網(借助云計算虛擬化實現戰略升級)、鍵橋通訊(從事RFID電子車牌業務切入車聯網)、東土科技(國內工業以太網交換機龍頭并布局機器數據分析)、天源迪科(大數據能力從電信業向金融、公安、工業領域遷移)、東方國信(從事電信大數據并布局鋼鐵冶金行業信息化)。
2、關鍵詞 工業自動化
分析認為,行業內將出現兩條顯著的高速成長主線。一是高端智能裝備加速成長,如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裝配線、自動化倉儲設備等,第二條主線是本土自動化龍頭。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制造“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分析指出,作為未來國家級重大戰略的組成部分,工業自動化被認為將是其中一個具備中長期高景氣度的分支。
2015年是工業自動化的元年,相關重點實施領域已圈定在新信息技術產業、生物制造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上,相關規劃也預計即將出爐。有市場人士分析,產業升級轉型的迫切,將促使該領域迎來快速增長,相關上市公司中長期可適度關注。
東吳證券分析師王衛明表示,工業自動化設備屬于智能裝備的范疇,是“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10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在未來五年里,伴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和原材料、能源成本的上漲,中國制造業將經歷由粗放型、低附加值模式向集約型、高附加值模式的歷史性轉變。作為高端制造業的“基石”,工業自動化裝備面臨著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雙重機遇。“其中,行業內將出現兩條顯著的高速成長主線。一是高端智能裝備加速成長——前期滲透率已經較高的數控機床、過程自動化系統、變頻器等產品增速在明顯放緩,而隨著低端勞動力成本加速上行、產業升級進入白熱階段,‘替代人工’屬性更強、前期滲透率較低的高端智能裝備,如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裝配線、自動化倉儲設備等,有望越過產品導入期、進入高速成長期,未來5年保持年均20-30%的快速增長。”王衛明同時也表示,第二條高速成長主線是本土自動化龍頭有望崛起。“受益于國家支持國產化率提升的政策意圖、關鍵零部件的突破,掌握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強勁的國內自動化裝備企業有望加快進口替代的速度,實現超過行業平均的高速成長。”
3、關鍵詞 工業機器人
在即將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機器人位列十大重點推動領域中的第二位。而就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各地工業機器人園區已經發展到40個以上,機器人企業數突破500家。
在工業4.0的三大主題中,智能生產必不可少的就是機器人。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新增機器人達到3.7萬臺,一躍成為全世界當年增加工業機器人數量最多的國家。2014年,這一數字已上升到大約5.6萬臺,其中有1萬多臺是國產的。預計2017年之前,中國工業機器人擁有量將成為世界第一。業內人士普遍預計,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我國機器人產業也將迎來迅速增長的黃金期。
與國外相比,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的機器人人均擁有量還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中國,每萬名工廠工人對應約30臺機器人。德國的“機器人密度”是中國的10倍,日本則是中國的11倍。這給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帶來了剛性需求。
此前工業機器人主要替代重體力勞動和復雜勞動,以解決人力在惡劣環境下作業的問題;而現在正轉向簡單重復的、大量使用勞動力的地方。現在的80后、90后不愿意從事簡單的重復勞作,于是機器替代便成為以后發展的重要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許多傳統產業都是機器人未來將大力拓展的市場,如家電、軌道交通、船舶等領域。而就目前來看,機器人已經殺入了家電領域。美的自2012年其開始大規模推進生產自動化,到2014年底,已經有800個六軸機器人,2015年預計集團將新增600個。而且美的在2015年,就投入了8億元-10億元來做自動化的改造。格蘭仕、志高等也紛紛引進自動化生產線。
在即將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機器人位列十大重點推動領域中的第二位。而就從全國的情況來看,機器人產業已經開始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各地工業機器人園區已經發展到40個以上。機器人企業數突破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