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化時代,城市建設正在不斷發生質變。2014年,智會城市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關鍵詞,我國各地區紛紛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將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在建城市數目越來越多。目前,在我國已經有200多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和100多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在經歷了前幾年的經驗摸索之后,我國對于如何建設智慧城市開始進行梳理,智慧城市未來的發展遠景日益清晰。
在2014年3月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中表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將整合現有國家智能化資源,大力推進智能化落地建設。并在智慧城市建設速度上爭取提升。國家明確的政策支持無疑為智慧城市的發展開啟一路綠燈。經過2014的鋪墊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智慧城市2015發展將實現質躍。
智慧是城市發展的內容,同時也是對技術的要求。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的發展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數據平臺、網絡、智能終端等基礎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發展運行的基礎保障,在原有基礎上,一方面加大網絡覆蓋率,提升帶寬;另一方面加大智能電網投資力度并提升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等原有建設領域發展熱度,為智慧城市的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除此之外,將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部門細分化并與群眾相互連接起來,人們可以通過微博等手段與相對應的部門實現實時互動。在未來發展中,智慧城市將不斷融合智能新技術,無論是創新研發還是落實應用,新技術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頭戲。尤其是在霧霾、交通擁堵等關鍵的持久問題,更應通過智能建設的發展和新技術的不斷引進力爭解決。
專家認為,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在建設水平、應用方向和實現效果上,呈現出三種模式。
一、技術工程項目建設型
把智慧城市當作技術工程項目來做,其特點非常類似于建筑工程公司,忙于到處投標承包,技術工程一完成,城市政府與技術工程公司的業務關系就完結了。
二、數字城市的擴充型。
這種建設類型停留在數字城市的水平上,缺乏對數據的智慧處理能力的開發,其特點是沒有實現改變管理方式的要求,“信息孤島”現象仍然存在。
三、智慧能力建設型
首先,具有業務云、管、端一體化的智慧。以智慧交通為例,交通數據是由云存儲并由云計算提供智慧處理、指揮的;管網是具有智慧的數據感知與數據傳輸智能的;智慧終端是具有智慧執行能力的。其次,具有市民主體(客戶)、城市公共服務力量、依法監管力量等人、機、物的系統協同服務能力。比如智慧交通,實際上就是在人、車、路、場關系中進行人與車、車與路、車與停車場等方面開展有機協同。最后,不僅具有基礎標準與應用業務標準相統一的標準規范,也有能解決“一攬子”問題的云服務工程公司進行建設運維,還具備技術手段與法律手段、管理制度相協調的網絡權益、秩序與安全的保障能力。
目前國家正在制定相應的標準在規范智慧城市的建設,這些規范也在指向智慧能力的建設。據介紹,目前已立項的智慧城市國家標準包括《智慧城市SOA標準應用指南》、《智慧城市技術參考模型》、《智慧城市評價模型及基礎評價指標體系》等6項。據悉,到2016年,國內將逐步建立健全中國智慧城市國家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