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會議提出,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十大領域。
與之前出臺或定義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會議強調,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制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按照三步走的戰略,“中國制造2025”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要力爭通過這十年的努力,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為后兩步走奠定好的基礎。
“互聯網+”好處多
今年全國兩會上,“中國制造2025”上升為國家戰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業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苗圩表示,在中國工程院150多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的基礎上,工信部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中國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根據官方媒體報道,應用工業互聯網后,企業的效率會提高大約20%,成本可以下降20%,節能減排可以下降10%左右。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GDP增量。
海爾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正在打造“互聯網工廠”。目前,海爾開始從大規模制造轉變為大規模定制——用戶下訂單,訂單上生產線,生產線通過系統可以形成一個大的系統,實現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海爾還在探索將消費者與生產線機器人互聯,比如,有消費者想把自己的頭像印在飲料瓶上,信息便可通過網絡傳給生產線機器人,機器人獲取頭像后就可以將其印在瓶子上。
本報記者采訪2015德國漢諾威電子展時感到,德國的“工業4.0”可以借鑒的是物聯網結合大數據。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賀樂賦告訴本報記者,作為德國最大的電梯公司,蒂森克虜伯選擇與微軟的云服務平臺合作,“我們幫助它整理和分析120萬臺電梯的大數據,提前做出預測和商業決策。比如,哪一臺電梯在什么時候要更換哪一個零部件。”
“搭建好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框架,就會為發展提供更多機會。”苗圩表示。
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業一直是優勢產業。但過去幾年,中國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下降,甚至面臨制造工藝粗糙、假貨橫行的困境。面對“中國制造”逐漸呈現后勁不足的疲弱態勢。
以我國的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為例,雖然2014年全年,中國造船廠的完工量達到681艘、3630萬載重噸,為全球第一,但造船總值卻不如韓國造船廠。
一位海工企業內部管理層對本報記者說,由于我國的造船產品與韓國有一定差距,如以集裝箱船、散貨船等為主流產品,若能增加海工和高技術的船舶(如LNG)等產品,那么中國的造船產值及附加值將會得到提高。
而對于高技術船舶方面,工信部也曾發布過相應科研指南,其中包括:重點開展高速天然氣發動機、雙燃料發動機攻關等,對于船型設計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關鍵配套設備研制、LNG燃料加注船、極地多用途運輸船和超大汽車滾裝船等都可做更多探索。如果在以上領域有重大突破,對于我國的整體船舶技術性能和掌握國際船舶話語權,將起到推動作用。
電力裝備方面,李克強總理年初在廣東考察時,曾與廣東電力設計院工作人員就燃煤電廠能耗、核電系統生產流程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他希望中國電力裝備更多地實現“走出去”。
“我們國家是后來者。”一家國有大型核電設備公司的高層此前向本報記者表示,“從農村包圍城市是我們最擅長的。”在他看來,按照目前世界核電的格局,現在是中國發展和出口核電最好的機會。
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比如通過智能系統汽車把人從駕駛的位置上解放出來等,都是未來發展方向。”苗圩說。
國家此前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重點和發展目標,并計劃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爭取達到50萬輛,到2020年超過500萬輛。
今年以來,多家自主車企已在新能源領域加快布局。比亞迪繼推出雙模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秦”后,今年還將先后推出唐、宋、元等三款SUV新能源車;吉利則和新大洋牽手開始搶占微型電動車的市場份額;不僅車企在搶占新能源車市場,樂視、百度、騰訊等IT互聯網企業也紛紛加入推動汽車電動化、智能化。
“但與美、德、法、日、韓相比,中國汽車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處于競爭劣勢,即使與其他金磚國家相比,也只是處于中間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仔說。
科技部電動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則向本報記者表示,由于新能源車發展需要一個過程,隨著今后產品更加成熟豐富,以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中國未來幾年新能源車的發展將加速。
不僅是汽車產業,服裝、鞋子、玩具等產業也在不斷創新升級中。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目前中國鞋業的工藝水平以及產品質量也一直不斷提升,“部分鞋機設備的水平甚至已經超過歐美日本等西方國家或地區,國內一些鞋機鞋材制造商一直與鞋產品制造商共同研究開發一些產品,并不斷導入一些電子技術,近年來發展迅猛。”
政策傾斜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特別提出,堅持市場主導、改革創新,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大中小企業配套推進,務求重點突破,取得實效,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給予傾斜。
這一消息將給武漢一家只有22名員工的小公司帶來曙光。
武漢云鶴定宇制冷科技有限公司雖然小,卻掌握著世界上熱能化學制冷的最核心技術,但卻面臨貸不到款的困境。
記者此前在這家公司采訪時,該公司董事長程秋海告訴記者,他們生產的制冷機不使用壓縮機或氟利昂、不消耗電能和燃氣,而是從柴油機尾氣、工業低壓廢蒸汽或太陽光熱中直接吸收熱能,再將其轉換為冷能。
在一間破舊的倉庫里,程秋海開動了一臺發電機,煙氣順著管道排入一旁的制冷機里,不一會兒,從制冷機里便吐出大大小小的冰塊。不到10分鐘,就裝滿了一個大澡盆。程秋海對記者說,如果汽車安裝上這樣的發動機尾氣制冷系統,可以大大減少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
“過去我們主要著眼于一些大企業、規格化產品。鼓勵研發的政策最終大部分落到大企業、大院所。”苗圩說,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有天然、內生的動力和活力,創新力極強。要高度重視小微企業、初創企業的創意和創新,保護好、發揮好市場主體的積極性。
鏈接:國務院明確重點發展十大制造產業
作為中國工業未來十年的發展綱領和頂層設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由昨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揭開面紗。會議將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藍圖與“互聯網++”的發展大勢相融合,提出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海陸空天裝備等十大領域,并決定推出中國制造重點領域升級方向綠皮書目錄指引。這向市場傳遞了一個強烈信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突破、大提速即將展開。
將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融入“互聯網+”的大潮,已成為從高層到企業全面認可的發展路徑。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等十大領域。
對此,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工業企業應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整體競爭力,就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也是“互聯網+”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他說,搭建好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框架,就會為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近日也表示,“中國制造2025”實質上就是中國版的“工業4.0”,而“工業4.0”的制高點在于工業互聯網,這也是“互聯網+”戰略的重要發展方向。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的GDP增量。
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時提出,“要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苗圩認為,其中的智能制造是我國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的主攻方向。他透露,工信部正在參與關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研究,通過大約三年時間,選擇重點領域、地區和行業做試點和示范探索,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無疑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點名應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工信部調查顯示,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生產線上數控裝備比重近五年年均增長四個百分點,目前已達30%。而作為國內先進的數控機床生產商,華中數控(300161,咨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數控系統是先進高端制造裝備的“大腦”,該公司有志于用中國“大腦”裝備中國制造。
會議還特別提出:“堅持市場主導、改革創新,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大中小企業配套推進,務求重點突破,取得實效,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給予傾斜”。
不論智能制造也好,傳統產業升級也罷,把創新貫穿制造業發展始終,也就抓住了中國制造發展新引擎。對此,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認為,不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中國產業結構中突出問題之一,推動“中國制造2025”核心的一點就是創新、再創新。
國務院常務會議還聽取了中國北車(601299,咨詢)、中國南車(601766,咨詢)重組進展情況的匯報,指出促進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可有效解決重復建設、過度競爭等問題。會議同時強調,要繼續加大國企國資改革力度,加快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試點,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中國制造十年磨一劍
所謂的150,即是指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將其置于歷史的經緯中可以發現,這是中國在時隔150年之后,重又奪回了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的位置。
而所謂的10,即是指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這意味著,一幅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十年路線圖已然繪就。中國制造的破繭化蝶,或始于斯。
立足于制造業第一大國的位置,中國甚至都來不及慶幸。當前,正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以德國工業4.0、美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為代表,發達國家正在謀劃部署,對高端制造業進行再調整再布局,根本出發點都是為了打造國家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反觀自身,北京清醒意識到,中國遠不是制造業強國,還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發展還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亟待突破,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產品少之又少。這些都表明了,在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的路上,中國仍需迎頭趕上。
與此同時,有關中國游客赴日購買馬桶蓋等新聞,也從另一個層面揭示出,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國民消費能力的上升,中國國內市場對于高端消費品的需求正在不斷提升。在潛力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中國制造面臨大好機遇。
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當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對于提升中國核心競爭力,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意義重大。
正是為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正式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引發各界熱議。僅20天后,該規劃即獲部署推進,這背后折射出決策層提振中國制造的愿望之迫切。
愿望是迫切的,但北京方面顯然更愿意立足現實。面對國際輿論將“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相提并論的說法,中國官方多次強調,中德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不同。言下之意,中國愿向德國學習,但絕不會拔苗助長,更無意于囫圇吞棗。
而對于有輿論稱中國將十年趕德超美的說法,中國同樣予以否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制造2025”規劃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如果將其稱之為“三步走”,“中國制造2025”只是“三步走”中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通過這十年的努力,中國能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
在實際操作層面,中國高層更愿意“接地氣”而非閉門造車。25日公布的消息顯示,中國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及航空航天裝備等十大領域。這些領域均是中國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所在,既回應了業界呼聲,又切合中國當下實際。
而在此過程中,高層明確將以改革為抓手,堅持創新驅動戰略,這是本屆政府施政理念在制造業領域的一以貫之,亦有望倒逼相關改革進入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