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方案(2016-2020年)(簡稱《方案》),計劃年底前報送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審議后發布實施。業內人士認為,在主管部門的引導推動下,資金、資源向智能制造領域加速匯集,未來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網將是長期大主題。
為何說智能制造迎來了窗口期?這一新興行業對中國經濟轉型會帶來哪些影響?在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行業時,又該如何避免一哄而上導致行業無序競爭的現象?
日前,針對這些問題,在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主辦的“世界制造業的交融與碰撞”論壇上,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戰對此進行了一一解答。作為國內知名智庫的負責人,他認為,發展智能制造產業絕對有其必要性,但切記不可“趕時髦”。
新技術的“綠燈期”
“2008年之后,世界經濟從一個相對繁榮期進入了一個相對衰退期。但危機和創新是兄弟關系,這個世界經濟最后要走出去靠什么?靠創新。”
王戰認為,從1775年工業革命開始,曾發生過五次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幾乎每次發生經濟危機之后,都會伴隨著一次新的技術革命。而惟一的例外就是1825年英國的生產過剩危機。
“1825年,英國是世界上惟一的工業國家。當發生危機的時候,它的第一個選擇是不是創新,而是尋找海外市場——只要把這個產品銷往海外就能解決本國生產過剩的問題了。”王戰仔細研究了歷史上的五次經濟危機,從中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于是,在1775年工業革命之后的100多年內,世界范圍內始終沒有出現新的科技創新,但是英國卻擁有全世界42%的殖民地。“當一個國家依靠投資和貿易賺取利潤的時候,它就不需要創新。”王戰說。
然而,當世界對老產品的需求也逐漸飽和時,企業家們不得不加大創新投資,制造一些“新產品“來拉動需求。于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德國興起了一場以電機、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核心的新工業革命,成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策源地。
王戰認為,企業家與科學家的決策是不一樣的。當一項新技術面世的時候,科學家希望盡快生產,而企業家卻把科技革命看作是一個經濟現象,習慣于從成本效益上考慮這件事情。
“當老產品銷路很好時,新技術往往難以出頭;而當老產品出現過剩危機時,企業家們才會考慮創新產品。而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衰退,這時候恰恰是新技術的‘綠燈期’。”
王戰認為,創新并不局限于技術與產品,還包括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在這方面,中國企業跟上了這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步伐。雖然很多的原始創新沒有發生在中國,但是在新技術的應用與業態方面,中國企業領先于世界。
機器人留住東部產業
“所謂的世界經濟相對衰退期,是指在兩次科技革命之間的交替期。”王戰認為,信息技術的原始創新已經進入尾聲,但在改造傳統產業方面依然大有可為。
在信息技術滲透制造業的過程中,德國提出了“工業4.0”并把其作為自己的國家戰略。而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智能制造可以在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王戰認為,在上一個經濟繁榮周期,中國通過吸引外資依靠加工貿易獲得了超常增長。但是隨著人力成本逐漸上升,外資制造業開始將工廠遷往中國中西部或是東南亞國家。“如果外資企業要繼續占領中國市場,那它會繼續留在中國;如果它的產品主要出口到美國和歐洲,那么它可能會把產業遷往東南亞國家。”
但是把工廠遷往中國西部也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就是必須計算運輸成本。兩年前,王戰曾到銅陵進行調研,發現當地存在著一個“外資、外貿斷裂帶”,即很多外資企業轉移至安徽馬鞍山和蕪湖,但是卻不會遷址到安慶。而銅陵正處在這個斷裂帶之中。王戰說,最主要的原因是長江經濟帶到蕪湖為止,在銅陵生產的產品,無法直接通過水運運輸。
“我們原先設想很多外資企業會因為成本上升而遷往中國內地,但實際情況比我們預計的數量要少。”王戰說。
而智能制造則給這個問題提供了另外一個解決的思路——答案就是機器人。王戰介紹,現在很多企業發現了“機器人工人”的妙處,既可以三班倒工作,也不需要繳納“四金”。如果使用機器人的最終成本低于農民工,那么沿海城市即可以把產業留住,同時也控制了成本。
不可一哄而上
盡管王戰看好智能制造未來的發展,但是他同樣強調,發展這一新興產業不能一哄而上。
王戰進一步解釋道,自己在近期的調研中發現,全國許多地方都提出要發展智能制造,上馬機器人項目。“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中央提出發展新能源,于是全國各地都在搞光伏和風電。如果這一次同樣是想趕時髦,那么我要潑冷水。”
2005年,中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地方政府也以資金支持、土地支持、稅收優惠等方式對光伏企業的建立提供扶持,這造成在全國范圍內光伏企業數量迅速增長。2011年底,中國光伏生產企業達到了500多家,光伏產能占到全球光伏產能的80%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生產商中國包攬了前五名。
地方政府扶持下的這種無序的發展,最終帶來的結果是光伏產能過剩和無序的競爭。不少企業資產負債率大幅提高,盲目擴產,造成光伏產業危機積聚。
王戰說,最近“供給側改革”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匯。而供給側改革就是強調效益和質量,不能再走依靠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老路。因此,王戰建議企業家們在進入智能制造領域前,必須仔細做過成本及效益的分析。“如果你認為你確實需要這個事情就去做,如果只是趕時髦的,那么我勸你趁早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