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工廠”還復存在
不要以為機器人、工業4.0等詞匯甚為火熱,“血汗工廠”就不復存在,而事實是它依然“奴役”著工人。
1月15日,日本服裝巨頭優衣庫受到道德指控,原因是其在中國的代工廠置工人于危險工作環境,工廠地面污水橫流,工作間內溫度極高而且通風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血汗工廠”。
據悉,香港一組織發布了一份《優衣庫中國供應鏈工作環境調查報告》的調查報告中,列舉了優衣庫中國工廠四宗罪,包括:工作時間長、基本工資低;高風險和不安全的工作環境;管理風格、懲罰嚴厲;沒有工會和工人代表組織。該調查報告足足有33頁紙長。
目前,優衣庫已經啟動了調查,但認為上訴調查的某些方面還存在“個別問題”。
事實上,在2014年,許多“血汗工廠”都遭到曝光。例如,意大利媒體曝光奢侈品牌Gucci在中國雇傭手包工人時,讓工人嚴重超時工作,甚至超過規定時間三倍,引起軒然大波;還有讓眾人瘋狂的蘋果在中國的代工廠也被指責為“血汗工廠”,工人一天要工作16個小時,住宿環境惡劣,一間宿舍需要和11個人共用;今年年初格力也被質疑“血汗工廠”,雖然未被證實,但在當時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在發展中國家或工業化國家,以工廠生產的苛刻工作條件為主要表現的“血汗工廠”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許多代工廠的工人和工會都對工作時間長和低工資提出抗議。在中國最為代表性的就是富士康,富士康作為全球知名的代工企業,其每年都會發生多起工人罷工事件,前幾年還經常被曝出員工跳樓事件。
“血汗工廠”的長期存在,已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那些勞動力豐富的,代工廠企業聚集的國家和地區尤為普遍。
工業自動化是為了解放生產力
我們知道,當下工業自動化發展已經是一個不可扭轉的趨勢。機器人技術、人機交互技術、傳感器技術、工業以太網技術……,這些最先進的技術將實現生產線的生產效率及產量的提高,最終弱化工業生產中第一線人的作用,推動實現無人工廠。這不僅是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今后要重點發展的方向,它也是世界各國要搶占的戰略制高點。
發展工業自動化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讓人從生產線的中解放出來,同時讓更具效率的自動化設備提升生產產量。小編認為,當下最能反映自動化發展解放人力的,就是“無人工廠”這個概念的提出。
當然,“無人工廠”并不是真正的不再需要人的參與,而是人將會擔當更有挑戰性的角色,比如創新、規劃、監督和協調機器運作等。
在“無人工廠”時代,人類、機器和資源能夠互相通信,就像社交網絡一樣自然。智能產品“知道”它們如何被制造出來的細節,也知道自己的用途。它們將主動對接制造流程,回答諸如“我什么時候被制造的”等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充當的是操控者,而不是生產者。
距離“無人工廠”還有多遠
我們可以試著遐想一下未來的“無人工廠”:在無人工廠中,所有工作都由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數控機床、無人運輸小車和自動化倉庫來實現,人不直接參加工作。工人成為了“指揮員”和“醫生”。白天,工廠內只有少數工作人員做一些核查,修改一些指令;夜里,只留兩三名監視員。
通常情況下,“無人工廠”只是某一企業的“無人生產車間”,是企業整個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除了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操作者、管理者外,在生產過程背后還是龐大的科研和管理隊伍。
在“無人工廠”中,工業機器人是核心裝備,汽車制造、機械制造、電子器件、集成電路、塑料加工等較大規模生產企業都涉及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在工業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經歷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其技術日趨成熟,已在諸多工業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機器人是“無人工廠”的主力軍,打造“無人工廠”必然不能落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現在很多大公司都有引進機器人這個計劃,還有很多公司都在投資研發生產線,來頂替工人。截至2014年6月,全國已建或擬建的機器人相關產業園(基地)36個,產業園規劃面積超過2.8萬畝,到2020年的規劃投資額超過5000億元。
但是,推廣無人工廠也是一個逐步實現地過程。中國的人力成本和國外比上漲了很多,未來我們的無人工廠需求很大,但是和國外還是有一定差距。除此之外,我國現在的機器人技術在精細加工環節,以及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過渡中間環節,技術實施有所欠缺,這都是未來要努力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