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在這個裝萌日里,一款由歐拉空間團隊打造的首款小型無人機“派”正式登陸淘寶眾籌與消費者見面,并以在當今無人機市場中少見的899元、1399元的價格吸引了業界目光。
次日,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一行來到深圳與其創始人唐辛格、文洪及其團隊核心成員進行對話,了解到了團隊的最初構想、產品實現策略及其背后的有趣故事。而此,也為智東西硬創先鋒深圳行的第二站。
實際上,這是個典型的深圳硬創團隊,抱有野心,但不張揚;團隊牛人不少,產品推進也很務實。誰能想到,這個欲打造千元無人機爆品的團隊,出發點卻是:“想在機器人方面做點事。”
團隊:一支應運而生的老少結合派
當日采訪恰逢歐拉空間新遷的深圳辦公區裝修,見面地點便換在了樓下的一間咖啡館。實際采訪對象除了歐拉空間CEO兼創始人唐辛格,還包括聯合創始人文洪、產品經理周錫健(Water)。
據了解,歐拉空間現正在低調地進行A輪融資的商洽(說不定已經定了),但在言語間,能看出唐辛格更希望在采訪內容中更突出團隊——目前,歐拉空間團隊已有28人,主要涵蓋軟、硬件研發人員及相關市場布設人員。在如今無人機產業如雨后春筍般生長的階段,一個準確的產品定位顯得尤為重要,文洪表示,歐拉對這一塊人力投入也很大,光產品經理就有5個。
由于無人機仍是一項對軟硬件技術要求較高的產業,歐拉空間團隊的人員也以經驗豐富的中少派為主,以70、80后居多。據唐辛格介紹,團隊中一位曾經在諾基亞做項目管理、研發過30余款手機產品的硬件人員能夠進入公司,背后還有段有趣的故事:當時,創始人們是希望這位已經引退的硬件大佬能介紹些不錯的人選到團隊,但沒想到聽過項目介紹的他反而自薦,這樣就輕易地把一位厚實力派的天才請進了公司。
而回到兩位(聯合)創始人,唐辛格,此前曾供職于國家電網機器人實驗室及霍尼韋爾;2012年,曾參與景行軟件的創業。
而文洪,據其回憶,在1991至2003年——這段深圳蓬勃發展的十余年里,他一直沒離開深圳的硬件行業圈,后轉移北京做投資和硬件團隊服務等工作,曾聯合創辦過泰山天使創業基金。他表示,歐拉團隊主要由北京和深圳兩部分人員組成——大家湊在一起很多都是機緣巧合,老少搭檔,不斷磨合樂趣不少。
產品: 明確化定位 + 可兌現功能
因為當天“派”工程機樣品正在進行調試,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未能親身體驗。從圖片和介紹來看,“派”的外形與法國的Parrot較為相似,均采用流線型設計,軸距為250mm,還可拆卸的機身外殼、機漿、護圈等,并可通過遙控手柄和手機App進行操控。

目前,其設有單飛版、支持1080P攝錄像功能的暢飛版,價格分別為899元和1399元,同時還配置有不同零配件組合的套餐,預計12月底、1月初可實現量產發貨。
言談中,文洪等人一直十分強調“派”的定位及承諾的可實現功能。在他看來,產品之所以定價這么低,也是希望能將無人機產品做得更親民,并主打娛樂功能。
“現在無人機這么多,一個清晰的產品定位便能有效地鎖定住消費者,如主打航拍功能的大疆。當然,我們現階段并不想把產品局限在專業產品內,現在我們正在申請13歲以上兒童產品的3C認證,希望無人機應用的年齡層更廣;接下來,我們將嘗試通過AR實景、VR沉浸等技術,實現飛行與實景游戲的結合。”
同時,歐拉空間團隊也透露,現在市場上一些同類產品的“一鍵返回”、“拋飛”、“水下飛行”等功能,自己并不是沒有考慮和測試,“但實際經驗告訴我們,這些功能中或由于安全、技術支持、識別不足等因素,實際上是很難給消費者兌現。”
產業鏈:如何做到的千元價
對于如何將一款無人機做到千元價格、是否采用饑餓營銷、背后是否有大佬支持等問題,歐拉空間團隊也做出了解答。而基于第一點,唐辛格還是將其歸功于團隊人員對深圳硬件產業鏈的把控和熟悉,“因為團隊硬件部分的人員在相關行業的積累,所以后期零部件成本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由于“派”無人機的模具是聯系到了富士康進行制作,這也將造成了其前期成本的大幅上升。對此,歐拉方面解釋稱:首先,由于無人機外觀開模難度大,在聯系了數家代工廠均表示設計無法實現,所以轉向了實力較強的富士康;其二,因為富士康的實力擺在那,在設計完成后,我們也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獲得模具實樣,這個階段的時間點是十分寶貴的。
觀點:人工智能是愿景 但產品要做現實派
實際上,歐拉空間團隊最初的創業構想是做一款人工智能產品,但后來綜合各方面實際因素,而轉入了無人機領域。

對此,團隊解釋了背后的考慮:相比當今科幻電影以及一些科技公司所宣傳的人工智能場景應用,他們更想專注于可實現的智能化功能。作為一家營利公司,一些超越了現實的智能化功能無論是從財力來看,還是時間成本而言,投入與研發都顯得為時尚早。
不過,歐拉團隊也透露,他們將借無人機這個端口,在視覺傳輸、拍照定位的基礎上實現更多的視覺智能。
結語:如何在無人機市場突圍
總的來看,歐拉空間是個在團隊和方向上都很不錯的硬創團隊,雖然切入點是通過無人機來實現一個機器人智能化“感知”和“執行”能力的快速商品化產品。
不過,擺在面前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何從現在的無人機大軍中突圍,成為爆品,以量取勝,并在低價市場獲得自己生存之道。對此,在產品形態上,幾位創始人也在不斷強調這款產品的“玩”性——區別于行業應用的無人機和大疆代表的相對專業的航拍無人機產品,以親民的價格和可玩性來撬動這塊潛在的大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