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工業4.0,你就等于錯過了這個時代!”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王喜文這樣對記者說。
《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需要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中,首個就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從制造大國轉型制造強國的角度,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對于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意義重大;而從信息技術產業看,《中國制造2025》以及“互聯網+”戰略的出臺,將對產業爆發起到推動作用。
“要說信息技術對生產制造方式的改變,一個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無論哪個行業,如果要引進一個海外的科學家人才,原先第一個想到的是給人家配實驗室和科研團隊;到了今天,首先要做的就是配高性能計算機。有了計算機他才能進行本領域最高精度的計算仿真,從而發揮其創造能力。”中科曙光副總裁兼董秘聶華這樣說。
相關研報稱,預計隨著“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將會不斷拓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能交通”等眾多領域都會得到巨大的發展,整個電子信息產業將會迎來黃金發展期。
信息技術的突破與桎梏
在王喜文看來,目前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仍是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大因素。“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水平仍然滯后于發達國家。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方式和工藝流程的意愿偏低。關系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高端核心工業軟件主要依賴進口,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相關領域人才儲備嚴重不足。”
就拿超級計算機來說,《中國制造2025》中提到,“我國已在超級計算機領域取得突破”。尤其是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已經連續5次在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中奪冠。
但在同樣從事超級計算機研發的中科曙光副總裁兼董秘聶華看來:“我國的超級計算機能從默默無聞到與世界強國同臺競技值得驕傲,但是真正的核心芯片CPU,還是被Intel,AMD,IBM等國外廠商壟斷。最關鍵的核心技術還是受控于人,這是目前超算領域最令人擔憂的地方。”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在解讀《中國制造2025》規劃時也坦言:長期以來,我國基礎電子領域的追趕和跨越進展緩慢,覆銅板、磁性材料、電阻器、電容器、PCB等產品以中低端為主,電感器、傳感器、IGBT等普遍落后國際先進水平1-2代,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等關鍵專用設備長期依賴進口。同時,受制于核心技術缺失、資本人才儲備不足、商業模式創新能力弱等因素,我國骨干企業當前仍以產品競爭為主,在跨國公司主導的產業生態體系中被邊緣化,長期處于被動跟隨、同質化競爭、低附加值的發展階段。
并購與研發“兩手抓”
中國女人熱衷出國“買包包”,大牌奢侈品的海外價差令中國消費者為之瘋狂;中國企業則熱衷出國“買公司”,海外領先的技術水平與相對合理的估值令中國企業趨之若鶩。信息技術領域亦如此,近年來海外“蛇吞象”并購案不斷涌現,出海并購成為快速拉近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距離的捷徑。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自主研發精神,更是實現制造強國夢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以信息技術產業的基礎——集成電路來說,我國的行業水平長期落后于人。自從集成電路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后,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境內外并購整合愈加熱烈,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引導下,民間資金積極介入行業的并購重組。
例如2014年11月華天科技收購美國FCI100%股權;今年1月,長電科技又宣布聯合“大基金”收購全球第四大封測廠商常星科金朋;而7月份爆出的紫光集體擬斥資230億美元要約收購DRAM(存儲器)巨頭美光科技的消息,更是讓中國集成電路海外并購成為焦點。一夜間,中國財團成為全球半導體領域的“財神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也似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并購確實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一條路徑。”在中科院微系統所工業研究院CEO楊瀟看來,在大基金的引導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國際并購,有助于完成產業初級階段布局、填補產業空白、帶來規模效應。大基金的歷史使命就是帶領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完成底層的產業布局,這其中的中低端技術是可以通過并購取得的。“但是由于國外對集成電路核心技術的限制,不僅使我們有錢買不到先進的技術和企業,也使得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想在當前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變得無比艱難。”
政策密集出臺產業迎機遇
對于信息技術發展產業而言,國務院5月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和7月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的行動指導意見》是兩大綱領性文件。
除兩大綱領性文件外,大數據、云計算等細分行業頂層規劃也在陸續出臺,還有即將發布的“十三五規劃”,都將對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定調大數據產業將成為新經濟的重要引擎,尤其政府大數據成為風口。近日,工信部組織召開了大數據產業“十三五”規劃第一次編制會議。此前,工信部從2014年8月就開始了云計算“十三五”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內容包括重點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完整的產業鏈;鼓勵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兼并重組、集中資源;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發展的帶動輻射作用,打造云計算產業鏈等。今年4月份,工信部又啟動了信息通信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研究工作,研究課題包括:新常態下信息通信業發展的目標,信息通信業的增長模式,信息通信業基礎設施能力的提升,區域信息通信業協同發展,網絡業務發展與安全監管等14個重點問題。
“電子信息技術是其他戰略新興產業的技術基礎,其技術水平的發展意義重大,電子信息產業也因此成為其他產業的支撐。以集成電路為例,集成電路技術的進步催生了智能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多種消費性電子產品,并促成了電子產品生產成本的下降和產品性能的提高,直接刺激了智能終端的消費,而智能終端的普及又帶動了電商、快捷支付等產業的發展。”平安證券研報稱,預計隨著“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將會不斷拓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能交通”等眾多領域都會得到巨大的發展,整個電子信息產業將會迎來黃金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