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格蘭仕位于順德容桂的格蘭仕電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蘭仕電器配件公司”)車間,過去滿是工人的景象,如今已被一臺臺機器所取代。“有一個項目叫微動開關生產線,從大概兩年前160多人,到現在只需26人。”該公司總經理黃釗華說。
在“機器代人”道路上,格蘭仕已嘗到減員增效的甜頭。在過去兩年的時間里,格蘭仕自動化改造步入深水區,僅在去年便在中山廠區投入30億元進行改造,而過去兩年間格蘭仕在該自動化改造上的投入相當于企業過去20年的投入。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家電業這一傳統制造業也面臨著成本優勢不再、利潤下滑、競爭慘烈等新挑戰,作為佛山民營經濟的重要代表,從制造走向智造成為格蘭仕的選擇。
日前,格蘭仕高層介紹了其智造成果及今后發展方向。而今后,格蘭仕還將大手筆投入搭建開放式“互聯網+”平臺,實現上下游全產業鏈同步互聯網化和智能化,為集團的整體轉型培育新的增長點。
每年實現18%的人均效率遞增
每逢外面的人來參觀,格蘭仕的安排大多是參觀展廳及流水生產線,在此之前格蘭仕電器配件公司車間從未對外界開放過,但這里卻被認為是格蘭仕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地。近日,它終于向外界揭開了神秘面紗。
“我們是做微波爐最前沿的電器配件生產。”黃釗華說,在這里做元器件產品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不像做整機產品,他們做的產品都是非常通用、非常穩定,不需要經常更改技術。但這恰恰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去對生產方式進行完善,目前生產產品只是他們的副產物,主要產出是為格蘭仕輸出先進生產方式。
黃釗華說,在他們的車間里,整個自動化的生產,除了一些通用的機器,比如注塑機、沖床等購買外,其他都是他們自己生產。這樣格蘭仕就獲取了整個企業的最大競爭力。因為格蘭仕的設備,競爭對手沒有。
在微動開關生產線,過去為了完成任務,整條生產線一個班次有80人工作,現在一個班次只需要13人,再過半年一個班次將只需8人。而在這里使用的自動化設備都是由格蘭仕自己研發的。
“在過去幾年的時間里,每一年有18%人均效率的遞增。原來有一個車間,從原來均等的產量下,大概要900人,現在500人不到,幾乎節約了一半的人。”在車間,黃釗華說,取得這樣的成果,關鍵是原來設備也比較先進,他們通過設備改造,用好舊設備,讓舊設備煥發青春,讓產能發揮。其次,他們將已經發現的設備瓶頸進行去除,通過改造增加功能,改造完效率就提高了。此外,自我研發最為關鍵,他們內部制作了非常多的自動化設備補充產能,整個人員一下子少了很多。
未來半年或一年實現車間無人化
當然,這只是格蘭仕近年開展自動化改造的其中一個縮影。“開展自動化改造,本身也是格蘭仕啟動從追逐規模到追逐效益的轉型需要。”黃釗華說。
據介紹,僅僅是去年,格蘭仕便在中山廠區投入30億元進行自動化工廠升級。“但去年一年遠遠不止30億元,那只是新廠房,老廠房的投入未計算在內。”而用具象化的數字形容格蘭仕的投入,黃釗華給出的答案是:格蘭仕這兩年的投入相當于企業過去20年的投入。
他說,僅僅是做電器配件,他們每年大概有100臺自動化設備投入使用,都是格蘭仕自主研發的。“今年上半年,我們就大概投入了60多臺,下半年預計還有60臺投入使用。”
對于格蘭仕自動化改造的重點,黃釗華說,首先做好自動化,所有的工作,能夠交給機器去做的全部都交給機器去完成。接下來,將這些機器都實現互聯。最終,實現互通,把供應商、客戶,將內部所有的流程、系統,連接起來,與“互聯網+平臺”、大數據、超級計算機聯系在一起,來計算整個產能,計算整個產品的合格率,計算材料的消耗。
據悉,接下來格蘭仕準備引入信息化管理后臺。“我們有項目與中科院溝通,打造智慧工程和數字化車間。”黃釗華說,未來所有東西都將變成虛擬管理,你的生產計劃、材料消耗、設備維護全部生成自動化信息,通過后臺進行管理支持。
他說,希望在未來半年或一年實現無人化車間,最終打造一個黑燈車間,關上燈里面全部是自動化設備在運行。
格蘭仕家電研究院有關負責人李志剛說,現在格蘭仕是多條腿走路。引進方面,引入意大利、德國等地的自動線。今年有很大的引進動作,包括微波爐、冰箱、洗衣機的自動化生產線,一條線6000多萬元,已經在路上了。此外,更為重要的是自己開發。自動化是從每一個細節開始的,所以不能依賴于其他人,一定自己要有能力去實現。
邁向工業4.0
格蘭仕智造還有多遠?
黃釗華說,現在很多企業大規模引進機器人,六軸的、八軸的,不是不好,而是這對于整個產品的換代很不利。
他說,整一條生產線有很多機器手,可能這一代產品可以使用,但下一代產品不一定適用。但現在格蘭仕做的自動化改造,只要改一個定位就可以,產品大一點只要將定位改大一些,小一點就設備往里縮。
他認為,現階段很多機器手,更主要的是完成一些簡單的,重度的工作。但是一些裝配型非常精密的、對手指要求比較靈活的,首當其沖的就是高昂的價格,必須把動作分解。現在分解之后,工序非常簡單,價格也不貴。
德國西門子是世界上做工業4.0最好的企業。黃釗華說,與他們相比格蘭仕接近工業3.0,還沒到4.0。
黃釗華也去過成都近距離參觀過西門子工廠。他說,里面人確實很少,設備很先進。后臺有一個非常強大的系統,但它從頭到尾沒有看到一個機器手。“可能是產品特性有關,全部是自動化,利用AGV物流系統來提高它整個工廠整體的運作效率,而不是簡單的提升生產效率。”
黃釗華表示,生產效率只是工人、工廠整體的運營效率的提高,而從接受訂單,再排好生產計劃,再生產,再出貨,全部是電腦控制,這才是未來制造業的一個模板,也是工業4.0追求的一個終極目標。“但是現在德國也是不能完全做到,未來要到10年之后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業4.0企業。”
中國制造插上“互聯網+”翅膀
格蘭仕實現上下游全產業鏈同步互聯網化和智能化。
作為格蘭仕集團智造的延伸,今年3月底,格蘭仕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聯合發布了“G+智慧家居白皮書(V1.0)”,揭曉了格蘭仕在智慧家居領域的系統布局。
事實上,當“互聯網+”模式正成為企業競爭、產業競爭乃至國家競爭的新常態。“互聯網+”中國制造是什么表現一直被人所揣測。
格蘭仕G+平臺的出現,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制造插上“互聯網+”的雛形。該平臺是支持格蘭仕全品系家電的云接入服務平臺,將為格蘭仕全品類家電提供智能化管理,實現一站式服務。格蘭仕將通過這個平臺實現上下游全產業鏈同步互聯網化和智能化,同時橫向為所有與生活相關的產品提供互聯平臺。
“G+系統牽涉到未來生活模式。”作為該系統的操盤手,格蘭仕家電研究院是格蘭仕最神秘的部門之一,一直未曾接受過外界探訪。近日,格蘭仕家電研究院相關負責人李志剛首度在媒體發聲,他說,格蘭仕G+系統將免費對大、中、小企業家電產品開放使用并對各種系統互相兼容,將中國家電行各行業之間的壁壘打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聯互通。
“互聯網+”戰略公布后引來國內企業的高度重視。但作為企業“互聯網+”加什么?“作為格蘭仕,中國制造的一張名片來講,我們將‘互聯網+’理解為信息化+自動化,首先是全面信息化覆蓋,其中牽涉到互連網+制造,互連網+銷售,互連網+產品。”李志剛說。
G+平臺正是格蘭仕“互聯網+”戰略的體現。李志剛說,從廣度上講,這個系統涵蓋了格蘭仕的研發、制造、銷售、售后,并集中體現在因產品而帶來的服務;從深度上講,既包括產業鏈上游,還覆蓋了下游,甚至包含了整個產業生態鏈。
“雖然發布的時候叫智慧家居戰略平臺,實際上智慧家居只是整個G+系統的子模塊之一。”他表示,“互聯網+”的轉型,事實上是信息化全面運用。G+系統的應用,與一些知名企業推出的系統有一些不一樣,特點表現在G+系統外延更廣泛,另外一個角度上講,他們更側重于系統中間的子模塊——智慧家居。
他表示,格蘭仕這個系統側重于實在的制造與產品,更關注產品與消費者的體驗。“G+系統與中科院一起來打造,更多的針對技術、產品合作模式,更關注底層技術,產品給消費者帶來什么。”
李志剛介紹說,G+系統也包括大家眾所周知的一些功能,包括O2O商業模式,消費者與工廠之間對于產品的互動,以后甚至還將納入產品定制,消費者可以如現在看網上購買商品的物流動向一樣,隨時可以看到訂購的產品在工廠制造的狀態。企業也可以通過G+系統對大數據進行管理,對用戶行為進行研究,給消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
僅聯接WIFI不是智能家電
格蘭仕認為,G+系統牽涉到未來生活模式的變化。“作為格蘭仕‘互聯網+’戰略的重要布局,我的理解這個系統是在技術手段上是運用超級計算機、大數據整合,使我們很多無法在現有家電上實現的功能,在互聯網上得以實現。”李志剛說。
他坦言,智能家電產品目前行業還比較混亂。很多人認為能聯接WIFI用手機控制就是智能家電,實際上對于智能家電是一個很大的誤解。這只能算是為智能化修建了一條高速公路,欣賞這條路是沒有感覺的,關鍵還是要開車送貨。所以互聯互通只是對于智能家電來說,只是營造了一個大數據,一個超級計算的平臺,還有很多內涵需要去充實。
李志剛說,智能家電成系統的,讓消費者真正有離不開的感覺的時候,在國家、行業、企業都積極投入的情況下預計還要兩三年。如果真的要像沒有手機就感覺沒法子生存的狀態預計還要5年。這里面需要企業要沉下心,把精力放在產品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炒作上。
他還表示,G+系統這個項目,第一階段對于產品端的互聯互通已經打造完成。對于格蘭仕幾大系列產品實現了互聯互通。在國內智能家電系統打造上,格蘭仕在白色家電的行業位置處于第一陣容,對于平臺系統的打造現在能真正拿出來數一數、看一看的白電企業內不超過3家。“我們為何還要沉下心去做產品,因為我們堅信只有產品才能接近消費者,才是拉近消費者與企業距離最好的媒介,智能家電也不例外。平臺再好,產品不好也白搭。”
他說,故事剛剛開頭,最主要是后期如何提供給消費者一個完備的產品,更好的體驗,G+系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免費向所有企業開放G+平臺
事實上,G+系統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它是全面開放的。“我們免費對所有企業開放。”李志剛說,這個開放分為兩個梯隊,分別是大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合作開放,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合作開放。
目前,家電行業內,企業與企業之間有不同的協議、不同的數據入口。“我們希望破解這種難題,讓家庭不管在用哪一種品牌的家電,享受到的服務都是最好的。”李志剛表示,在目前的家庭里有很多的家電,有些不是格蘭仕的,這種時候G+系統可以完全開放給他們使用,而且是免費無償使用。
他說,以后智能家電的走向應該是大數據與萬物互聯網,因為產品單一及各種平臺建設、維護的巨大投入,部分中小企業是沒必要投入有實力去做平臺的。但他們同樣可以在未來的智能家電領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格蘭仕無條件向他們開放平臺。“當然這種開放首先要求的是企業要有一定資質,最起碼要是一家正規企業,他的產品、服務對消費者來說是有保障的。屆時,格蘭仕會將協議和平臺給他們使用。”
對于大企業與大企業之間,格蘭仕更加開放。李志剛說,他們有這種胸懷,不封閉平臺,不封閉技術,大企業相互加入進來,不在數據流向上拿、扣、要。“現在流行‘圈數據’,即圈消費者的關注度,格蘭仕不需要,你要的數據可以自己拿去。”
他還表示,通過建立一定的技術協議,其他企業的產品、服務甚至可以在格蘭仕的商城平臺上進行銷售、推送。解決了大家爭論不休的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隔閡。格蘭仕站在消費者角度,用打開放的胸懷首先把自己的開放式系統打造出來。
他說,格蘭仕希望通過G+系統的全面開放使用,能將中國家電行業之間的壁壘打破,根本目的是為消費者能選擇并使用到最佳用戶體驗的產品。“希望今后,大企業的產品可以到我們的G+平臺支持下使用,我們的產品也可以到他們的平臺支持下使用,實現行業間的一體化,最終受惠的將是產業、將是消費者。”
格蘭仕眼中的未來:
智能家電將有
自我學習能力
李志剛認為,未來智能家電承載的,是人們現在還無法想象的東西。最終人機交互要達到什么狀態?跟家電是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員,可能還會有昵稱。“這里面很多情感的互動。”隨著語音控制技術、傳感技術等的不斷應用,這都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發展。智能的東西不是一個冰冷的東西,應該是人機交互、很溫暖的東西。一個大的時代即將來臨。
“我覺得會發展到,智能家電用品會被當成家庭成員。”李志剛說,企業的責任是在互聯互通之后,加快產品端的研究,通過研發甚至讓家電有學習能力。因為通過各種身邊物件的聯網,并進行大量數據分析聯網,可以知道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就可以直接與家電設計融合起來。隨著這種演繹之后,相信家電最后會有情感的。
李志剛說,目前人們家中的熱水器在家里要調整溫度,麻煩事一大堆。未來,智能家電全面應用后,通過大數據計算,你的習慣已經被熱水器知道,從洗手間進去,通過智能人臉識別,知道你是A,熱水器已經根據A的習慣調整好了。等你洗完出來,C去洗澡,它又自動調整,以后很多東西不用人們想得太多。“不是現在看到簡單的網絡連接。”
他也表示,當然這并不能一蹴而就,要有包容去接受它從一個階段向前發展,不可能一步就到頂。首先能連上了,遠程控制得到一些好的體驗,然后一步步充實內涵。這是有迭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