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微軟宣布斥資70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的手機業務。2014年10月,微軟在新推出的Lumia系列智能手機上停止使用“Nokia”品牌字樣,正式改為“Microsoft Lumia”,在移動終端歷史上曾經無比輝煌的諾基亞王朝自此終結。
被收購、被棄用,當這些字眼用在諾基亞身上,總讓人有一種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傷感。曾幾何時,諾基亞是歐洲人的驕傲,是手機行業里無可爭議的王者,但現在大家談到這家手機制造商時,更多的卻是回憶和嘆息。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諾基亞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商,也是消費者首選的手機品牌。在一些新興市場,這家擁有147年歷史的芬蘭公司,甚至已經成為“手機”的代名詞。除了摩托羅拉這個發明了移動電話的好伙伴之外,在業內恐怕沒有人再比諾基亞的大名更響亮。然而在達到頂峰后,諾基亞開始慢慢走向衰落,公司在過去的 6 年,也就是智能手機風起云涌的時間里,一直在走下坡路,甚至導致了剛接觸手機的人“不知諾基亞為何物”。
從1996年開始,諾基亞的手機業務連續15年獲得全球市場份額第一,公司利潤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3年,諾基亞的經典機型1100在全球累計銷售2億臺,這個手機銷售記錄在機型迅速迭代的今天,儼然成了不可企及的神話。但是,神話和隕落之間似乎是一步之遙。
為什么曾經的全球手機行業的王者,會陷入嚴重的經營困境,這里面到底發生了什么?
6年內市值縮水87%
諾基亞的隕落是因為視野狹隘嗎?或許不全是!
歷史資訊告訴我們,諾基亞也是具有前瞻視野的,例如:1990年底,諾基亞總裁歐里拉就提出,“行動電話就是把網絡放在每個人口袋里的產品”的概念。1996年,諾基亞推出智能手機的概念機,比蘋果的iPhone早了10年以上。2007年,諾基亞率先在全球推出行動網絡品牌OVI,比蘋果的App Store早了1年。2007年10月,諾基亞以81億美元收購美國地圖供應商Navteq,因為諾基亞知道,未來的競爭在服務。
早就看到趨勢,怎么還是走向敗局?
輸在技術落后?不盡然!諾基亞觸控開發進程,和蘋果有一拼。
當觸屏智能手機成為人們今天一個必需品的時候,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2000年,諾基亞就設計出了一款只有一個按鍵的觸屏智能手機,具備收發電子郵件和玩游戲的功能。而蘋果,在7年后才推出第一款iPhone。顯然,諾基亞的先知先覺,沒有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好運。《華爾街日報》披露,在研發投資的領域中,諾基亞的支出一直都相當于蘋果的5倍。在過去許多年里,諾基亞在創新中投入了幾十億美元的資金。諾基亞有強大的研究院,在全球設有12個分支機構,包括在北京。
諾基亞在專利組合方面擁有強大的力量,也一直試圖將熱門技術商業化,推向市場。我們在iPhone上輸入字母和數字的時候,所觸碰的某個虛擬鍵會瞬間變大,足以讓我們確認是否輸入正確,恐怕沒人會在意,這竟然是諾基亞的創新。諾基亞也為此申請了專利,但這樣美好的體驗卻只發生在蘋果的設備上,是否也暗合了某種結局。
有很多例子足以證明諾基亞一直專注于技術創新和研發,并申請專利,但由于塞班系統所帶來的障礙,這些創新技術僅僅是專利,并被束之高閣。令人費解的是,諾基亞當時的CEO康培凱曾在2006年準確預言出:互聯網與手機未來將融合在一起,而諾基亞要成為“真正融合互聯網和移動性的公司”。可事實證明,蘋果和Google用行動告訴諾基亞:你只是說說而已。
僵化的管理體系成“殺手”
克里斯坦森的《創新者的窘境》是一本一面世就風靡商業圈的傳奇圖書。在這本書里,克里斯坦森分析了計算機、汽車、鋼鐵等行業的創新模式,他出人意料地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導致這些企業衰敗的原因!克里斯坦森說,那些良好的商業手段,比如把資本和技術集中在當前最高端客戶所需求的最大、最能獲利的產品中,最終會削弱大公司的力量。那些真正重要的、突破性的創新,因為一開始派不上用場而被主流客戶拒絕,進而被忽視和拋棄,最終錯過了新技術浪潮。
雖然諾基亞在技術創新方面有一些優勢,但作為一個龐大的制造型企業,諾基亞最關注的是效率、成本和生產制造的確定性。因此,它從本質上不喜動蕩的變革,也不愿承擔太多風險。而且,多年的成功讓諾基亞對自身的運營模式和方法過度自信,以為賴以稱雄的加工制造能力在新時代仍然可以無堅不摧。因此,它大大低估了智能手機對自身的威脅。
與之反應迥然不同的是,三星迅速進軍智能手機市場,并且取得了領先地位。三星的優勢在于,在智能手機領域他們是從頭開始的。與之相對比,因為船大難調頭且缺乏足夠的冒險精神,諾基亞不愿放棄當時還算成功的智能手機系統塞班。雖然諾基亞已經看到了競爭對手在不斷地蠶食自己的市場份額,開發的產品也很受消費者的喜歡,但是他依然陶醉于自己行業老大的地位。當蘋果等崛起,取代自己的時候才如夢方醒,趕緊聯手微軟這個合作伙伴,但這個時候連翻身的希望都已經失去了。
重“硬”輕“軟”
一個廣為流傳的笑話是:“蘋果說我可以上網,諾基亞說我抗摔;蘋果說我有最棒的音樂商店,諾基亞說我抗摔;蘋果說我為新聞內容提供了最棒的閱讀平臺,諾基亞說我抗摔……”作為一家管理良好卻只會“抗摔”的公司,諾基亞出局是命中注定的事。
諾基亞本質上是一家偏向硬件的公司,把“抗摔”作為自己的尚方寶劍,工程師們努力去創造硬件產品。最終,長期地低估了軟件的重要性,忽略了手機上的應用和用戶的使用體驗。而且,諾基亞開發流程長期被硬件工程師控制,軟件專家被邊緣化。反觀蘋果,它的管理者同時看到了軟硬件作為一個整體的重要性,他們鼓勵員工在多學科的團隊里設計產品。
當iPhone推出時,浸潤在硬件文化中的諾基亞工程師們片面地從硬件角度出發,認為蘋果機生產費用高,采用落后的2G技術,也無法通過諾基亞嚴格的防摔實驗,只能成為小眾產品。他們自身智能手機的失敗似乎更佐證了這個錯誤的觀點,而這種誤判則導致了整個企業缺乏深度變革的意愿。
人們提到諾基亞,恐怕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質量好”,進一步說,就是其“注重工程設計的企業文化”。站在普通消費者的角度,所謂的質量好,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是“耐用,不容易壞”,其二是“配置好”,這是諾基亞一直以來的傳統優勢。在功能性手機的年代,這些優勢當然是贏得市場的不二法寶。但是現在是智能機的天下,相似產品硬件同質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這種情況下用戶更關心的是操作、功能和應用。如果重心仍放在固守“硬件的傳統優勢”上,而不在軟件和應用設計上即時跟上市場的腳步,自然也就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和消費者的需求。
一個買Lumia的諾基亞粉絲說,諾基亞的努力讓人心酸。如果說手機平臺是頭腦,硬件就是身體,諾基亞掌控不了頭腦,只有拼命想辦法鼓搗身體,依靠卓越的硬件吸引用戶。
2013 年7月諾基亞推出Lumia 1020,便是欲以強大到變態的拍攝功能來收復失地。手機屬性包括:4100萬像素、1/1.5英寸感光器、6塊蔡司認證鏡片、氙氣閃光燈、第二代OIS光學防抖技術。它的對手不是手機,而是卡片機。它以3倍無損變焦挑戰卡片機笨拙的光學變焦,采用雙重拍攝技術,支持同時生成兩個分辨率的圖像——一個用于自拍后上傳,一個用于自拍后留底PS。但Lumia 1020沒能挽回諾基亞在智能機市場的頹勢,它的價格體現了沒落貴族的自尊,也澆滅了用戶的熱情。花5000多元買個Lumia,用戶寧可選蘋果,或三星 Note 3之類的高端安卓機,畢竟換WP系統代價太大。
就像楚霸王在烏江邊帶十幾騎做最后一搏,諾基亞兢兢業業做Lumia系列,似乎只能證明自己的硬件依然足夠優秀。只是世易時移,眼下是頭腦主宰身體的時代。
病急亂投醫——操作系統之殤
當微軟宣布不支持WP7到WP8升級時,市場一片嘩然,諾基亞股票應聲而跌,微軟著實將了諾基亞一軍。
時至今日,諾基亞手機操作系統歸于Windows Phone平臺已是板上釘釘之事。此前,一直有聲音對諾基亞做Android手機心存幻想,認為諾基亞可以選擇加入安卓陣營,和三星、HTC、索尼等手機廠商稱兄道弟,憑借其出色的硬件能力,總能扳回一城。但是它沒有!三星在對的時機選擇了Android,并從中受益良多。在諾基亞看來,選擇Android系統,做得最好也只是谷歌最大的代工廠商,為谷歌打工,做慣老大的諾基亞不甘成為“之一”。
即使不愿做谷歌的“代工廠”,諾基亞也可以有后路可退。2010年諾基亞選擇了和英特爾初步合作開發操作系統MeeGo,試圖建立自己的手機系統生態圈。即將登場的MeeGo被外界看好,此時安卓智能手機銷量也才剛剛超過諾基亞,芬蘭巨人還有反擊的實力。但是芬蘭巨人是如此的任性,選擇和微軟深度合作,放棄MeeGo的開發,讓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打了水漂。
很多時候企業不是死在絕境而是死在十字路口。背水一戰,絕處重生,在觸谷之后也許就是一個驚艷的反彈;站在十字路口,思緒萬千,反而會迷失方向。有時,選擇真的比努力更重要。
在和微軟聯姻之后的2011-2013年,Windows Phone生態遲遲落后于其他系統,諾基亞落到獨木難支的窘境,諾基亞的“大伙伴”似乎沒有想象中給力。希望得到微軟的一臂之力也許只是諾基亞的一廂情愿,當諾基亞的旗艦機型lumia900無法升級的時候,諾基亞的命運已然注定。實際上,微軟不會為諾基亞做嫁衣。在被眾智能手機小弟分食市場蛋糕之后,這位昔日的芬蘭巨人轟然倒塌,曾經輝煌無比的手機業務淪為微軟宏大藍圖中的小棋子。
木馬計奏效
公元前12世紀,希臘人用“木馬計”攻陷了特洛伊,“特洛伊木馬”現在已成了“挖心戰”的同義語,比喻打進敵人心臟的戰術。諾基亞重硬輕軟的思維模式使其忽略了“挖心戰”的戰術,諾基亞最后的救命稻草微軟或許有木馬之嫌。
當蘋果手機以野火般的速度橫掃全球后,諾基亞終于被揍醒了。頭等大事,便是換CEO,換帥如換刀,如果此時選對人還能放手一搏。令全世界大跌眼鏡的是,諾基亞最后卻選擇了來自微軟的埃洛普出任CEO!
2010年9月,微軟前高管史蒂芬·埃洛普接掌諾基亞,成為第一位非芬蘭裔的“掌門人”。美系人士掌管歐系風格公司,這本身是一個華麗的冒險,埃洛普任期內只做了一件事,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塞班和MeeGo,全身心擁抱微軟WP。埃洛普上任后發給所有員工的公開信——《燃燒的平臺》被BBC等媒體譽為是商業史上最優秀的戰斗檄文。他極具魄力,裁去萬名員工,1.7億歐元變賣總部大樓……一家百年公司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舉措讓人看到了改革的信念。
但很遺憾,改革的方向被事實證明是錯的。從放棄塞班,全身心轉投WP,并且堅持不做安卓的過程中,有人看到了芬蘭巨人的固執,也有人看到了埃洛普的陽謀。
也許諾基亞認為大樹底下好乘涼,但如果伙伴太過強大,合作不可能是平等的。WP應用商店的分成給了微軟,諾基亞不過是一個利潤微薄的手機終端。除了收分成費之外,微軟還將WP與平板端、桌面端Windows進行整合(或者說內核共享),以便實現三端通吃、N屏一核。可是,這對諾基亞沒有多大好處,諾基亞沒有PC和平板,只有手機。但諾基亞卻對合作伙伴表現出極高的忠誠度,一門心思想把WP平臺做大。
在上任后,不斷地使出親微軟的策略,致使諾基亞內部對埃洛普有很多不信任感。很多諾基亞的前高管有理由埋怨埃洛普蛀空了公司,懷疑其是“木馬”,甚至有股東發動B計劃,要求董事會驅逐埃洛普。
在他上任后,諾基亞公司市值從2010年的300億歐元跌至2013年春天的100億歐元。自2011年2月,諾基亞宣布與微軟合作以來,該公司股價累計跌幅已經超過了50%。如今,在諾基亞和微軟的交易結束后,人人感慨諾基亞的命運,唯獨埃洛普的笑顏依舊。
壯士斷腕,奮而前行
一錯反應慢,二錯不敢賭,三錯選錯人,至此,諾基亞的局面已糜爛不可收拾。從另一個角度說,諾基亞用生命帶來了3個啟示:
轉變思維
移動革命要靠更徹底的互聯網思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客戶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接觸客戶的成本因為移動互聯網技術而大大降低,從而讓客戶不再屈從于“標準化”,這是人類歷史上“客戶價值”的第一次真正實現。像柯達、諾基亞、摩托羅拉等這些全球知名公司,擁有先進的技術和龐大的規模,若干年前很少有人能想到他們會有今天的結局,這一切都是因為客戶變了。傳統行業、軟件業都覺得互聯網已經很顛覆,但移動端是更顛覆的。整個產業以加速度在前行,移動互聯網的淘汰速度和發展速度成正比。要玩,就得更純粹、更革命、更非常規的互聯網思維。
軟硬結合
“軟+硬”結合不可阻擋。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和業務部門,標志著有能力提供橫跨軟硬件的一體化解決方案。蘋果、三星都這樣干。識時務者為俊杰——應順勢而為,而不是諾基亞的“不跟隨”。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站在浪潮之巔甚至引領潮流。
選好“掌舵人”
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喬布斯是美國最偉大的創新領袖之一。喬布斯不僅改變了蘋果也改變了智能手機市場的游戲規則,他讓手機成為“奢侈品”,他的饑餓營銷法可以讓“果粉”徹夜排隊來購買新款蘋果。一位優秀的領導可以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拯救公司于水火之中,但諾基亞的CEO埃洛普并沒有擔負起這一歷史使命。商海沉浮,優秀的舵手才不會讓公司“迷航”。
如開篇所述,2013年9月,微軟宣布斥資70億美元收購了諾基亞的手機業務。雖然手機的諾基亞時代終結了,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諾基亞投資者歡欣鼓舞,推動在赫爾辛基股市掛牌的諾基亞股票大漲40%,漲至4.12歐元。在紐交所掛牌的諾基亞股票周二開盤也大漲40%,而微軟股票則下跌了近5%。
打不過,就走!丟掉手機業務包袱的諾基亞,憑借地圖、專利授權和通信網絡三大業務,反而可能會變成一家類似愛立信甚至高通的,更輕靈、更賺錢的“Business to Business”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