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了國企四面楚歌的上世紀80年代,經歷了三年痛苦脫困的90年代,受到了21世紀以來國內外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多次沖擊,特別在當前全國重機行業普遍虧損或微利的嚴冬中,大連重工——這個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國有老企,在一次又一次的鳳凰涅槃后,一直保持持續穩定發展,不僅成為我國重機行業的佼佼者,而且穩健的“沖”到國際市場上,與世界強手對弈,以一個個令人矚目的業績,為中國重機行業在世界大舞臺上贏得了一席之地。
技術創新——企業強身健體之法寶
大連重工(全稱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集中優良資產和主營業務實現整體改制上市的股份制公司,是國家重機行業重大技術裝備研制領域的大型骨干企業。
企業建有“一個總部、五大研制基地”,擁有8個分公司、14個全資子公司、2個控股子公司和3個參股子公司,現有從業人員10000余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800余人,總資產近200億元,占地面積200多萬平方米。主要為冶金、港口、能源、礦山、工程、交通、航空航天、造船等國民經濟領域提供成套技術裝備、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現已形成冶金機械、起重機械、散料裝卸機械、港口機械、能源機械、傳動與控制系統、船用零部件、工程機械、海工機械等九大產品結構。
近年來,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和市場下行壓力,大連重工以“打造國際一流的裝備制造企業集團”為目標,堅持“人才集聚、創新升級、產融結合、高質發展”的戰略方針,以技術為先導,創新為驅動,加速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了企業科學發展。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88.3億元,創利稅8.4億元,運行質量在國內重機行業繼續保持領先。
今年以來,在全國重機行業發展壓力加大,增速持續放緩的形勢下,大連重工著力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先后在超大型船用曲軸國產化研制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繼研制成功11S90ME-C型特大對接型曲軸后,又研制成功世界最長全沖程6G80ME-C型曲軸,成為全球第四家、國內惟一能夠制造該型曲軸的企業。近日,大連重工又簽訂了10臺三代核電站機組環吊和乏吊設備合同,至此,該企業簽訂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起重設備已達27臺,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85%以上。
大連重工今年將完成29項新產品開發,新產品收入將占到企業總收入的40%以上,綜合經濟指標居于同行業前列,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企業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邁出了新的步伐。
齊頭并進——兩個輪子一起轉動
對傳統主導產品實施脫胎換骨式的技術升級,以環保節能、高可靠性、高效率加速了我國重大裝備國產化的步伐;瞄準國家產業戰略的發展方向,以令國內外同行瞠目的速度,為發展新能源產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老產品的不斷升級,新產品加快研發是近十年來大連重工產品結構調整的方向,在這個方向的指引下,“綠色重機”成為大連重工產品的代名詞,使企業作為我國重機行業的惟一,同時走進了中國企業500強、世界機械企業500強的隊伍之中。
早在2005年,大連重工董事長宋甲晶就敏銳地捕捉到了未來市場的需求。在全國重機行業一片順境中,就把技術創新的著眼點放在了對傳統主導產品的技術升級上。以“節能、環保、高端、高效”為方向,對在國民經濟基礎領域中有著重要作用的散料裝卸機械、冶金機械、起重機械、港口機械四大類傳統主導產品進行“脫胎換骨”式升級換代,先后研制出世界最大的2萬噸橋式起重機、世界首套折返式三車翻車機、國內首套最大規格6.25米搗固焦爐SCP一體機、萬噸級超大型堆、取料機等一批代表填補國內空白高技術含量的先進裝備。實現高端升級的傳統主導產品凸現出強勁的競爭優勢,超大型散料機械進入世界先進設計制造企業行列,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并打入國外高端市場;三車翻車機憑借世界獨有專利技術,占據了國內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大型焦爐機械、大型冶金車輛、超大型起重設備更是享譽業內,牢牢占據國內主導地位。
在持續推進傳統主導產品邁向高端的同時,大連重工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開發出風電核心部件、大型船用曲軸、大斷面隧道掘進機、核電起重設備、大型高端鑄鍛件等五大成長型產品,并大力推進產品的深度研發和產業化運作。企業快速突破和掌握了多項核心制造技術,研制出國內首臺6兆瓦風電齒輪箱、國內首支世界最長全沖程6G80ME-C型曲軸、國內首臺三代核裝卸料機、乏燃料容器起重機和燃料抓取機、國內首件AP1000試驗用核一級核主泵泵體等重大裝備,建成了國內最大、最具實力的風電核心部件、核電起重設備和大型船用曲軸研制基地,五大類成長型產品業已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支撐。
近兩年來,大連重工以雄厚的技術實力,進軍海工、能源裝備、節能環保、天文觀測、航空航天、礦山設備等全新的產品領域,相繼研制成功世界首臺500米射電望遠鏡工程饋源支撐系統驅動裝置、國內首臺大運載火箭發射平臺臍帶塔、國內首臺世界最大礦車用減速機、世界首臺日產350噸煤氣、煤粉兩用活性對燒窯等重大戰略性新產品。同時,鉆井平臺起重機、海工設備齒輪箱、余熱利用、煤制天然氣設備、礦用挖掘機、全移動破碎站等極具市場潛力的高端裝備也不同程度地突破了技術和市場瓶頸,正在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從而形成了以傳統產品為基礎,成長型產品為拉動,戰略性新產品為新增長點,多元化、立體式新型產品結構,企業持續發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近年來,大連重工平均每年開發新產品30項以上,關鍵技術科研攻關60項以上,在中國七大重機企業中主要經濟指標持續領先,運行質量在同行業連續十幾年拔得頭籌。肩負著“國家創新型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等重任,在國家振興和重大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單機轉成套——叫響中國品牌
實現海外工程總承包是衡量一個企業綜合實力和業績的重要標志。早在2004年,大連重工就取得了商務部頒發的對外工程總承包資質證書,成為國內同行業中為數不多的幾家具備承攬海外工程總承包資質的企業。
作為我國重機行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之一,大連重工的冶金機械、起重機械、港口機械、散料裝卸機械四大類傳統主導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有主導地位,而且在性能、價格、質量、工期等方面與國際知名企業有著較強的比較優勢,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條件和實力。
2007年4月,大連重工在與希臘、意大利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競標中脫穎而出,成功簽訂了敘利亞拉塔基亞集裝箱碼頭4臺岸橋總承包合同,實現了海外工程總承包項目零的突破,從此開始了由單機生產向工程總承包的轉變,并且一發而不可收。與此同時,針對技術難度較大的大型堆取料機、大型冶金起重機、連鑄軋鋼設備、轉爐等出口產品,該公司采用了“借船出海”方式,先后與德國西馬克公司、蒂森克虜伯公司,日本石川島播磨公司、三菱商社,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等國外知名企業簽訂長期的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提升了企業適應國際化經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促進了企業在更高的平臺上發展。
經過多年的努力,大連重工憑借精品的質量、可靠的周期和合理的價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國際市場開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大連重工為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提供的12臺大型堆、取料機完全是由企業獨立設計制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出口項目,也是我國重機行業礦山大型成套散料設備首次打入國際市場的里程碑項目,標志著大連重工在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打造世界級散料設備研制基地征程中成功地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依托工藝、主機和品牌優勢,全力做大做強設備成套和工程總承包市場,通過建立“核心制造+成套經營”的新商業模式,大力延伸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發展,從而保證企業的經營規模和效益水平。近幾年,大連重工承建了國內60萬噸電石工程等20項電石爐EPC(設計、采購、施工)總包項目,合同總額近70億元,企業在國內電石爐設備制造及總包領域,能力一流,業績突出,優勢明顯。同時,企業成功進入散料料場工程總承包領域,承建了翻車機小區等多個EPC總包項目。目前,企業承建的各類成套和工程總包項目達60多個,覆蓋堆取料機、翻車機、裝卸船機、焦爐機械、電石爐、石灰窯、軋機、連鑄等10多個產品類型,成套和工程總包年訂貨額達到年訂貨總額的30%以上,對企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該公司以由國內到國際,由單件到整機,由批量到總承包的國際化品牌戰略之實踐,有力地證明了該集團董事長宋甲晶提出的“讓中國的品牌叫響世界”絕不是一個口號。
國際化戰略——進軍高端國際市場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內傳統產品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和利潤空間逐步縮小的局面,早在2006年,該公司就適時調整發展思路,提出了“對發達國家市場,以批量化和效益型核心零部件出口為主;對發展中國家和資源新興國家市場,以批量化和效益型整機出口為主”的近期國際化經營戰略,以及“逐步實現對發達國家整機批量出口”的中長期國際化戰略。
產品標準國際化、經營戰略國際化,是大連重工以技術創新作為進軍高端國際市場利器的兩大手段。多年來,企業始終瞄準高端顧客,以重大項目為依托,按照世界頂級標準自主設計制造了澳大利亞必和必拓錳礦堆取料機并成功交付顧客。去年,大連重工與澳大利亞勞黑爾公司簽訂了9臺超大型散料裝卸機械和港口機械供貨合同,全部機型均為國際頂級產品。其中,14400噸/小時斗輪取料機和15280噸/小時固定堆料機是目前世界裝卸能力最大的堆取料機,標志大連重工躋身世界一流散料裝卸設備供應商行列。目前,大連重工自主研制的盾構機、核環吊、大型環保焦爐機械,大型堆取料機、大型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大型裝卸船機等高端整機產品和核心零部件的出口訂貨額已占企業出口訂貨總額的70%以上。
從零部件出口到整機批量出口,再到海外工程總承包,短短幾年,大連重工完成了國際化經營的“三級跳”,目前產品遠銷8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向發達國家和金磚國家出口比例達到66%。2013年,企業實現出口訂貨4億美元,出口創匯2.63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完成出口訂貨近2億美元,全年計劃完成出口訂貨5億美元以上,國際化經營已經成為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
技術平臺——建立完善的技術體系
打造企業創新發展的技術平臺,建立科學合理、運行有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推動企業技術發展的基本保障。
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大連重工擁有了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和遼寧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在組建“國家風電傳動及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內部建有1個設計研究院,7個專業設計院,1個電氣技術研發中心,1個德國海外研發中心,建有3個實驗室、4個技術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以設研院(研發中心)為研發主體,實驗室(研究所)為試驗基地,冷熱加工技術并舉,專項技術作支持,輻射全公司的研發、設計、實驗三級技術創新體系和運行機制,構建了先進的信息化系統平臺,助推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健康發展。
目前企業擁有130余項發明專利、12項國際專利,21個國家和省市名牌產品,創造了200余個“中國第一”。每年開發新產品30項左右,關鍵技術科研攻關60項以上。企業先后承擔了6項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9項遼寧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其中包括科技部863計劃項目1項,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項。
近三年來,企業產品共獲市級以上科技獎30余項,其中世界首創的2萬噸多吊點橋式起重機先后獲“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雙主梁多吊點起重機”專利項目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專利金獎”。
如果說完善的技術體系是“梧桐樹”,那么引來的就會是“金鳳凰”。多年來,大連重工一直遵循“創新求發展,人才為根本”的科技興企戰略,結合新產品開發、主導產品技術升級、新產業領域拓展、科研等,全面加強技術創新團隊建設,努力打造高素質技術人才隊伍。在人才引進與培養方面,采取了“外引內培”兩條腿走路與激勵機制并舉方針大力推進。
結合船用曲軸、隧道掘進機等新產業領域重大拓展項目產業化運作,大連重工引進了高水平國內外專家人才和先進技術,實施引智創新。在船用曲軸項目研發過程中,他們先后引進國外專家,同時通過引進國外專家和技術,培養、形成企業自己的創新團隊,快速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產、學、研、用相結合,實現技術與市場的雙突破,取得了“開發一個產業,引進一個專家,搭建一個平臺,帶出一支隊伍”的效果。
與此同時,大連重工實行多種有效形式,建立起企業內部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每年通過導師制、名師帶高徒、百名骨干培訓等多種形式,全面加強對各類專家、技術骨干及青年技術人員等不同層次人員的培訓,加速了創新人才的成長,每年培養各類工程技術人員約200余名。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實行重獎、實行專家年薪制等,這一切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營造出良好的競爭與發展環境,使人才的能量得以充分釋放。
2005年,大連重工完成了1500mm大型帶鋼熱連軋成套設備工程,開創了國內自主設計、制造、安裝、調試成套連鑄連軋機的先河,創造了四項中國第一,即:國內重機行業第一個機電液系統集成的軋機總承包項目;國內第一套應用世界最新技術、中國人自行設計開發的高水平寬帶熱連軋機組;國內同類工程從合同簽訂到熱試成功周期最短;國內同類寬帶軋機投資最省。該產品獲“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擁有四項授權專利。
大連重工是國家發改委確定的國家大型曲軸生產研制基地,可生產曼系列50型以上和瓦錫蘭系列52型以上所有型號船用曲軸,年生產能力150支以上。2007年以來,實現了特大型曲軸國產化研制的重大突破,破解了國家重大裝備國產化課題,實現了大型船用曲軸國產化研制的歷史性突破,提升了我國超大型船舶制造關鍵核心部件的國產化水平。
大連重工是國家確定的第三代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研制基地,擁有二代+環行起重機的自主知識產權,并制造了第三代AP1000、EPR核電環行起重機。可為30萬千瓦、100萬千瓦、125萬千瓦(AP1000)、175萬千瓦(EPR)的核電站提供250/100+10t、217(205)/10+190(205)+5t、300/25USt、320+35/5t的核電站用環行起重機。其中217/10+190+5t環行起重機獲“第七屆遼寧省優秀新產品一等獎”,擁有兩項專利權。
嚴格按照國外標準制造的散料裝卸機械——斗輪堆取料機,堆料能力達到10500噸/小時,取料能力達8000噸/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