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以來,東莞、江蘇等手機代工企業集中的區域接連傳來壞消息,萬士達、聯勝科技、閎暉科技、奧思睿、諾基亞接連宣布停產,而更多的中小手機代工廠商面臨著無米之炊的窘境。今年初,兆信通訊實業的董事長高民留下一封絕筆信便選擇自殺的方式離開人世。
手機代工企業所面臨的困境,恰恰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縮影。有制造業人士稱,去年至今,隨著產業環境的變化,不少處于最低端的代工廠已經到了挺不下去的邊界,長單變短單,招工也困難,中國制造業早已風光不在。
曾幾何時,中國制造業一度成為了“世界最大的代工廠”,把各種物美價廉的商品輸向國內外市場。很多珠三角制造企業也逐步成長起來。而如今東莞、深圳等地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業,特別是中低端為主的生產加工企業正面臨著集體煎熬。如果我們再去東莞這樣制造業集中的地區實地看一下,因大量企業倒閉,空置的廠房多了。一些曾經熱鬧的商圈也基本看不到外地人。那么是什么使中國制造業面臨生存危機的呢?
首先,經濟不景氣,造成訂單少了,競爭更加白熱化。拿手機代工企業來分析,從小米、榮耀等電商品牌入局以來,手機價格的紅海競爭愈演愈烈,而由于品牌集中度的集體上升,雜牌山寨手機或者在技術創新上跟不上市場腳步的手機廠商,其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大牌的手機才幾百元一部,山寨貨的價格優勢立刻就被打掉了,根本賣不出去。這種市場形勢使過去以雜牌山寨手機為主要代工客戶的代工廠家開始吃不飽。
現在很多制造企業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行業激烈競爭,使利潤一壓再壓,幾乎到了無利可圖的境地。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還吃不飽訂單。另一方面每天企業在各方面的支出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很多制造企業哪怕沒有利潤,只要訂單能夠維持住工廠的開銷,保持生產線的正常運行就可以了。這樣的日子簡直可以用“煎熬”來形容。
再者,用工成本上升,利潤追不上成本上升的速度。所以制造生產企業面臨要么歇業,要么外遷的尷尬。在珠三角地區的消費電子制造業毫無成本優勢,目前深圳最低工資標準為2030元,比2014年的標準1808年增長了222元。更要命的是,一些制造企業既使招來了人,花了大量的精力、財力進行技術培訓,最后還是很難留住熟練工人,這也直接導致企業的用工成本的上升。
在用工成本不斷攀升,人口紅利優勢不在的情況下,很多制造企業不得不選擇外遷的方式來降低成本,他們往往選擇東南亞地區,因為越邊的用工成本只有深圳的一半。除了外遷能使制造企業勞動力成本下降外,像越南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其本身也享受一些最惠國待遇,這對于歐洲的客戶來說,在稅收上可以減少三四個點利潤支出。
最后,鑒于當前虛擬經濟帶來的巨大財富效應,以及實體經濟利潤普遍微薄。很多制造業主覺得辦實體經濟太艱難,干脆選擇脫實向虛,早已不把精力放在實體生產上面,而將更多財力投向了房地產、股市等虛擬經濟領域。這也是為什么我國的PPI創下三年來新低,4月份PMI回落到枯榮線之下,珠三角制造企業減少三分之一,而我們的股市、樓市卻依舊非理性繁榮的主要原因。
隨著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和國內制造業競爭日趨白熱化,大家正擔心中國制造業能否度過漫長寒冬?雖然,制造業發展有了對外對內的兩條思路,但完成起來并不容易。一條是練好腿功“走出去”,輸出產能過剩,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這樣國內市場激烈的競爭格局就會緩解。另一條是練好內功,加快轉型升級,啟動“中國制造2025”計劃。但是會有很多制造企業會因轉型失敗而倒在前進的道路上。
其一,4月16日,中國北車與中國南車的A股市值總和為7382.39億元人民幣,(按當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6.1305元計算)折合1204.21億美元。合并后的“雙車”已經超越了在國際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對手德國西門子(市值為1142億美元),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機車制造企業。業界預計,隨著“中國制造2025”規劃方案啟動,未來幾年內會有更多的中國制造企業進入世界排名前列。
不過筆者認為,中國北車與中國南車將過剩的高鐵產能輸往國外,這是國家層面的對外合作模式,而作為中國中低端領域的民營制造業要將過剩的產能輸送到國外,并非易事。一方面要受到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打擊,使輸出過剩產能的企圖遭遇挫折。另一方面輸出過剩產能要受到國外的政局變更、法律不熟、當地社會文化不清等風險,真正將中國制造業的過剩產能全部輸出去,恐怕并非容易的事。而作為政府部門應該牽線搭橋,為走出去的制造企業提供更多的便利。
其二,練好內功,艱難轉型升級。一方面,更多將機器人來替代枯燥的人工操作。民營車企紛紛受益于生產自動化。譬如比亞迪已經掌握了電控、電池、電機方面的核心技術,可遙控駕駛汽車速銳在比亞迪工廠生產,公司引進ABB自動噴涂及焊接機器人,自動化程度達70%以上。從筆者實地調研來看,珠三角人力成本的上升正在倒逼企業“機器換人”。
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之所以出現當前的生存困境,這意味著過去的勞動密集型,低端制造生產方式已經難以持續了,中國制造業應該向中高端領域轉型升級。我們拿鋼鐵行業來看,一邊是像螺紋鋼等低端鋼材產能過剩,競爭激烈,另一邊像高鐵、航母所用的高端鋼材卻還需要大量進口來解決,所以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再繼續做別人的代工廠,是沒有前途的。
面對東莞、深圳等地的珠三角制造業所面臨的困境,政府部門除了降稅減費之外,還應該給制造企業走出去,消化過剩產能,創造必要條件。另外對于國內制造業來說,隨著用工成本的攀升,機器替代人工已是大勢所趨。當然中國制造業最根本的還是要苦練內功,轉型升級,由原來的低端制造業向中高端制造業轉型,而唯有這樣才能打開更多的國際市場大門。當然很多企業可能會因轉型失敗而夭折,但這恰是中國經濟轉型中所必須面臨的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