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時代正在來臨。作為制造業的“下一站”,它為中國未來產業升級指明了方向。
究竟什么是工業4.0?簡單點說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通常我們把工業1.0叫做機械制造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工業3.0是電子信息化時代。工業4.0就是智能制造時代,它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從而把制造業推向智能化、定制化和服務化。
進入到工業4.0之后,智能與互聯成為兩個最明顯的“標簽”:從客戶下訂單到企業獲取訂單、采購原材料以及在工廠組織生產變為產成品,然后通過智能物流運送到客戶手中,全過程都是智能化的;而且生產設備與生產設備、產品、車間以及生產企業與客戶之間等,都是互聯的。
工業4.0時代蘊含無限商機,以下重點四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智慧城市。近年來,全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不斷鋪開。一些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城市正將推進智慧城市作為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之一。
二是信息消費。簡單地說,信息消費就是花錢買信息、花錢買服務、花錢買方便、花錢買點子。到2020年,信息消費規模將超過6萬億元,其中基于互聯網的消費規模超過4.5萬億元。
三是傳感器產業。傳感器是發展移動互聯網產業的重要環節。所有智能化產品離不開傳感器,物聯網的基礎,沒有傳感器就無法構建物聯網。發展信息消費產業,信息來源的準確、即時的基礎之一是傳感器。2014年CES上,有900多家公司展示了物聯網產品,即用傳感器將硬件連在一起,再用智能終端的APP控制它們,如同把現實世界連在一起。未來傳感器市場將大得驚人。據估算2020年,傳感器數量將突破1萬億個;2030年,這個數字將變成5萬億個。
四是機器人產業。機器人是未來工業的重大應用。它可以降低人工費用、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避免工傷事故。2015年,我國機器人市場需求量預計達到3.5萬臺,占全球總量的五分之一。估計到2020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在萬億元左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工業4.0”概念的提出,畢竟是德國為自身工業發展量身定制的,或許有不少專家認為,“工業4.0”不過是德國的一項高科技領域的國家戰略,主要是在高端制造技術上對抗美國,跟主要以低端制造為主的中國沒有多大關系。因此,中國沒有必要對“工業4.0”采取應對策略。我們認為這種看法值得商榷和探討。
目前有數據顯示,在全球機械出口份額中,德國以16%的份額占據2013年首位,中國以11%份額,略低于美國,位于全球第三。同時,在全球設備制造業的32個子行業中,中國僅在7個子行業中取得了領先地位。我們是一個發展中的制造業大國,還不是制造強國,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德國“工業4.0”帶來的沖擊和潛在競爭因素。“工業4.0”的到來,將用物聯網、服務互聯網取代傳統封閉性的生產制造系統,可以為未來工業發展打下堅實的根基。而在物聯網、服務互聯網等信息產業領域我們又相對落后,如果我們現在不迎頭趕上和超越,未來我們將沒有成為制造強國的機會。
所以,中國如何學習、借鑒“工業4.0”的成功經驗,挖掘自身優勢,助推我國工業現代化的轉型升級,并在新一輪國際經濟變革中贏得先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準確研判未來走勢,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提出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目前,在“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指引下,我國政府和行業部門對工業升級給予了高度重視。從《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到《“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中國制造2025》,我國已經在謀劃工業發展的頂層設計。
借勢借力提前邁向智能化
根據當前國內外工業化發展形勢,許多權威專家和有識之士看到,我國已經進入了科技創新活動的活躍期,到了由技術模仿、跟蹤,轉向主要依靠自主創新求發展,進而向產業發展制高點進軍的階段。因此,中國的工業升級之路任重道遠。中國的工業升級之路不僅需要突破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使眾多企業增加創新動力,還應在借鑒“工業4.0”的基礎上,走分行業、分區域的漸進式的工業升級之路,發展中國版的“工業4.0”。
另外,一方面對于德國“工業4.0”,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參考借鑒,搭乘這輛便車,借勢借力,通過學會生產制造過程與業務管理系統的深度集成,實現對生產要素的高度靈活配置,實現大規模生產高度定制化產品。從而讓制造業緊跟時代趨勢,提前邁向智能化,以適應未來的國際競爭。另一方面,在《中國制造2025》中應涵蓋應對策略。
目前中國已進入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增長速度將從過去的10%左右下降為7%左右。實現中國“工業4.0”并不是短期內可以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已經比肩于美國,兩者分別占世界制造業規模的20%左右,中國正在通過對外投資將部分產業向周邊國家轉移。按目前的發展態勢,中國極有可能取代日本成為地區生產網絡分工的領導者。
但是,中國制造業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受到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低端制造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的雙重擠壓,因此,學習和借鑒“工業4.0”的理念,建設智能工廠,發展中國工業版4.0,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劑良方。
2013年9月,工信部針對當前制約工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制定了《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主要內容體現了兩化的深度融合,包括:1、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整合;2、產品整合;3、業務集成;4、促進新興產業。
在討論未來行動計劃中,專家對未來發展道路,持有各種不同意見。一種是強調更迅速、靈活地適應市場,用“貿工技”的方法跟上時代,還有一種則是“技工貿”的方法。比如,同樣是家用電器,海爾走的是“貿工技”的路子,格力則是“技工貿”,格力強調核心技術在創新中所發揮的作用。
2014年1月,中國工程院啟動并開展了《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提出在2020年進入制造強國行業的指導方針和優先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