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概念的提出,為中國汽車產業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為中國汽車人提供了令人興奮的機遇。它將為我們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突破技術瓶頸,提高企業利潤。中國汽車人應該牢牢把握機會。
從世界汽車產業的一個觀望者、學習者,到參與者、追趕者,再到有力的競爭者,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實現大幅度的進步?,F在,“工業4.0”這個歷史性的機遇擺在我們的面前,如何從一個競爭者變成世界汽車產業的領跑者,不妨聽聽付于武先生的思考。
“最近四、五年是汽車技術發展最為活躍的階段,汽車產業正處在工業革命的前夕。”
方向:從歷史軌跡中尋找
“連續地觀察汽車發展的歷史才能探尋汽車產業發展的趨勢。”付于武告訴筆者。1886年奔馳生產第一輛現代汽車開始,到今天接近130年歷史。從發展軌跡看,形成過三個制造中心:一個是歐洲,一個是美國,一個屬于日本。其中,從1993年至今這20余年的時間里,是技術革命最為活躍的時期。
詳細分析近20年汽車產業發展的歷史,付于武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1993年美國出臺PNGV計劃(《新一代汽車合作伙伴計劃》)為主要標志。該計劃主要目的是提高汽車燃燒效率,減少有害氣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最終目標是制造出每加侖汽油至少跑80英里的汽車(約3升/100公里)。按當時技術水平計算,要開發出3倍于當時燃油效率的汽車才能符合目標。經過十年的努力,大眾路波這個百公里3升油耗的車型出現了。“這個計劃是個革命性的計劃,提出了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目標,現在看是一個非常好的遺產。”付于武說。
第二個階段,以2005年歐盟提出《21世紀歐洲汽車業競爭力提高方案》為標志。該《方案》指導歐洲汽車產業未來十年的發展,在8個方面提出18條建議。其中最大的貢獻是提出新能源汽車的概念,并把汽車產業納入低碳經濟。付于武回憶,在第一個階段時,中國汽車界受到很大震動,但是當時我國汽車產業還很弱小,基本是在觀望,沒有積極參與。到第二階段時,新能源汽車崛起,我國的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都有新能源汽車的規劃,中國已經參與到世界汽車產業發展中。
第三個階段是最近四、五年的時間,智能化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汽車產業發生了新的技術變革。互聯網汽車對汽車產業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對汽車內核產生深刻變革。付于武表示,縱觀三個階段,中國汽車產業的地位各不相同。在第一個階段,我們看到了油耗降低是可能的,中國是學習者;第二個階段,我們了解到低碳經濟和新能源汽車,中國是追趕者;第三個階段,中國成為積極的參與者、競爭者,完全融入世界汽車發展大趨勢中,成為科技革命重要的力量。
“汽車產業新技術革命的聚焦點相對明確:汽車電動化、智能化、互聯化。”
距離:“工業4.0”正在醞釀
“對汽車產業而言,‘工業4.0’將帶來很多趨勢性變化。”付于武說。首先,汽車產品將向電動化、智能化和輕量化轉變;其次,汽車的生產方式將向大規模定制化轉型,即在大規模生產體系下向定制化靠攏,同時也會出現分散化的個性生產;第三,汽車產業的商業模式會出現創新和轉型,基于大數據的網絡化平臺將廣泛應用,車聯網將成為未來很重要的發展方向。
梳理20年發展歷程看“工業4.0”下的汽車產業轉型,付于武認為汽車產業新技術革命的聚焦點相對明確,就是汽車電動化、智能化、互聯化。“工業4.0”帶來的產業革命正在醞釀中,付于武分析有三個特征。首先,汽車的生產方式已經發生改變。例如特斯拉,整合資源系統集成,將虛擬和物理形態結合。特斯拉使用了互聯網、集成、輕量化等諸多技術,卻沒有四大工藝,同樣完成了汽車。它對電動車產業是個嶄新的模式,對傳統汽車的生產方式也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其次,“工業4.0”對汽車產業的影響使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例如在汽車銷售環節上,汽車電商在很大程度上分擔了4S店的銷售工作。2014年廣汽豐田與電商合作,網絡銷量接近總銷量50%。又如在汽車保養方面,現在興起很多上門保養公司,網上預約,不用再去4S店或者維修店,直接在自家車庫完成保養。
第三,汽車產業開始和其他產業交叉融合。汽車產業和能源技術、材料技術、制造技術、電子技術高度融合,交叉互為支撐。據了解,現在一輛高端車中電子模塊占整車成本50%以上。付于武認為,“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產業形態的改變,都說明汽車產業將進入革命化的新時代。”
“自主品牌之間應該首先互聯互通,形成優勢,享受協同創新的紅利。”
優勢:變后發優勢為產業優勢
從歷史發展進程看,奔馳生產出第一輛汽車,歐洲成為汽車制造的中心;后來美國福特生產了T型車,美國成為汽車制造的中心;五、六十年代日本汽車興起,拿起汽車制造中心的接力棒。付于武認為,在21世紀,中國不可阻擋也必然成為新的汽車制造中心??v觀這20年的變化,中國汽車產業從學習者到追趕者再到參與者,緊密跟隨世界汽車發展趨勢。“未來,中國汽車產業將把市場優勢轉化成比較優勢,形成后發優勢,成為世界汽車的有力競爭者和領跑者。”付于武說。
中國汽車產業的后發優勢在哪?付于武認為可以從“工業4.0”帶來的最顯著的趨勢性變化即電動化、智能化和輕量化來分析。
付于武向記者介紹,在剛剛結束的首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提出打造適用于大多數人適用的國民車的概念。他表示,中國具有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市場優勢,三四線城市、廣大的農村地區,如果針對這一市場,打造物美價廉,滿足需求的小型電動車,化市場優勢為產業優勢,中國電動車產業完全可以實現趕超再超越。
付于武認為,中國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應用的層面和覆蓋面,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中國IT巨頭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顛覆性的概念,目前,IT產業已經和汽車產業達成共識:新的時代來了,產業間應該交叉聯合互通共贏。為在智能化方面取得優勢,付于武提議自主品牌之間首先互聯互通,形成優勢,享受協同創新的紅利。
作為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付于武回憶,七、八年前歐洲汽車車身會議上,與會的只有一個中國人。而今天,中國已經召開了自己的汽車車身會議。他表示,中國輕量化技術突飛猛進,在這七、八年中做到最大協同,冶金產業、材料產業積極和汽車產業協同發展,把比較優勢變成產業優勢。
“企業家精神最為寶貴,中國汽車產業需要一批新企業家,高瞻遠矚引領行業發展。”
建言:釋放創新活力最關鍵
付于武認為,未來10年是中國汽車產業提升的關鍵時期。“盡管在動力總成等基礎技術和國際相比還有差距,需要追趕,但我們有條件、有辦法、有路徑,提升汽車產業。”對未來,付于武表示應統一思想,以創新驅動為發力點,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從改變生產關系的角度上釋放創新活力,付于武希望政府改變改革管理方式,繼續給予汽車企業創新鼓舞,給有活力的創新企業更多機會。
有人調侃中國汽車是從仿創做起的,付于武對此一點也不避諱,但他強調一定要具備創新的品格。付于武回憶去年在本田的一次試乘試駕經歷。五輛試駕車的設計師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在和設計院院長交談中得知,本田有意培養年輕人擔當重任。為了讓年輕人大膽創新,設計院院長告訴付于武:有成績是他們的,出問題是我們的。付于武表示,中國人不缺乏智慧,同時還要具有創新品質。寬容失敗,給創新者空間,為創新行為點贊。
付于武認為,汽車產業協同創新已經上升到歷史高度,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互為支撐。而且協同不再是一個產業內部的事情,需要產業間的協同,需要產學研的協同,也需要企業間的協同,中國汽車企業既是對手也是合作伙伴,這樣中國汽車產業才能實現有爆發力的突破。
即將進入“工業4.0”時代,新的企業會成長,守舊的企業會被淘汰。付于武強調,這時企業家精神更為寶貴,中國汽車產業需要一批新企業家、創新型企業家出現,在工業革命發生的時候,高瞻遠矚引領行業發展。最后,付于武表示,不能排斥國際合作?,F在全球一體化,零部件模塊化供應,不可能自己生產所有產品,需要開展有效、深度的國際合作。另外,他認為,國際合作不應只是合資,需要有新的模式出現。
從世界汽車產業的一個觀望者、學習者,到參與者、追趕者,再到有力的競爭者,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實現大幅度的進步?,F在,“工業4.0”這個歷史性的機遇擺在我們的面前,如何從一個競爭者變成世界汽車產業的領跑者,不妨聽聽付于武先生的思考。
“最近四、五年是汽車技術發展最為活躍的階段,汽車產業正處在工業革命的前夕。”
方向:從歷史軌跡中尋找
“連續地觀察汽車發展的歷史才能探尋汽車產業發展的趨勢。”付于武告訴筆者。1886年奔馳生產第一輛現代汽車開始,到今天接近130年歷史。從發展軌跡看,形成過三個制造中心:一個是歐洲,一個是美國,一個屬于日本。其中,從1993年至今這20余年的時間里,是技術革命最為活躍的時期。
詳細分析近20年汽車產業發展的歷史,付于武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1993年美國出臺PNGV計劃(《新一代汽車合作伙伴計劃》)為主要標志。該計劃主要目的是提高汽車燃燒效率,減少有害氣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最終目標是制造出每加侖汽油至少跑80英里的汽車(約3升/100公里)。按當時技術水平計算,要開發出3倍于當時燃油效率的汽車才能符合目標。經過十年的努力,大眾路波這個百公里3升油耗的車型出現了。“這個計劃是個革命性的計劃,提出了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目標,現在看是一個非常好的遺產。”付于武說。
第二個階段,以2005年歐盟提出《21世紀歐洲汽車業競爭力提高方案》為標志。該《方案》指導歐洲汽車產業未來十年的發展,在8個方面提出18條建議。其中最大的貢獻是提出新能源汽車的概念,并把汽車產業納入低碳經濟。付于武回憶,在第一個階段時,中國汽車界受到很大震動,但是當時我國汽車產業還很弱小,基本是在觀望,沒有積極參與。到第二階段時,新能源汽車崛起,我國的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都有新能源汽車的規劃,中國已經參與到世界汽車產業發展中。
第三個階段是最近四、五年的時間,智能化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汽車產業發生了新的技術變革。互聯網汽車對汽車產業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對汽車內核產生深刻變革。付于武表示,縱觀三個階段,中國汽車產業的地位各不相同。在第一個階段,我們看到了油耗降低是可能的,中國是學習者;第二個階段,我們了解到低碳經濟和新能源汽車,中國是追趕者;第三個階段,中國成為積極的參與者、競爭者,完全融入世界汽車發展大趨勢中,成為科技革命重要的力量。
“汽車產業新技術革命的聚焦點相對明確:汽車電動化、智能化、互聯化。”
距離:“工業4.0”正在醞釀
“對汽車產業而言,‘工業4.0’將帶來很多趨勢性變化。”付于武說。首先,汽車產品將向電動化、智能化和輕量化轉變;其次,汽車的生產方式將向大規模定制化轉型,即在大規模生產體系下向定制化靠攏,同時也會出現分散化的個性生產;第三,汽車產業的商業模式會出現創新和轉型,基于大數據的網絡化平臺將廣泛應用,車聯網將成為未來很重要的發展方向。
梳理20年發展歷程看“工業4.0”下的汽車產業轉型,付于武認為汽車產業新技術革命的聚焦點相對明確,就是汽車電動化、智能化、互聯化。“工業4.0”帶來的產業革命正在醞釀中,付于武分析有三個特征。首先,汽車的生產方式已經發生改變。例如特斯拉,整合資源系統集成,將虛擬和物理形態結合。特斯拉使用了互聯網、集成、輕量化等諸多技術,卻沒有四大工藝,同樣完成了汽車。它對電動車產業是個嶄新的模式,對傳統汽車的生產方式也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其次,“工業4.0”對汽車產業的影響使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例如在汽車銷售環節上,汽車電商在很大程度上分擔了4S店的銷售工作。2014年廣汽豐田與電商合作,網絡銷量接近總銷量50%。又如在汽車保養方面,現在興起很多上門保養公司,網上預約,不用再去4S店或者維修店,直接在自家車庫完成保養。
第三,汽車產業開始和其他產業交叉融合。汽車產業和能源技術、材料技術、制造技術、電子技術高度融合,交叉互為支撐。據了解,現在一輛高端車中電子模塊占整車成本50%以上。付于武認為,“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產業形態的改變,都說明汽車產業將進入革命化的新時代。”
“自主品牌之間應該首先互聯互通,形成優勢,享受協同創新的紅利。”
優勢:變后發優勢為產業優勢
從歷史發展進程看,奔馳生產出第一輛汽車,歐洲成為汽車制造的中心;后來美國福特生產了T型車,美國成為汽車制造的中心;五、六十年代日本汽車興起,拿起汽車制造中心的接力棒。付于武認為,在21世紀,中國不可阻擋也必然成為新的汽車制造中心??v觀這20年的變化,中國汽車產業從學習者到追趕者再到參與者,緊密跟隨世界汽車發展趨勢。“未來,中國汽車產業將把市場優勢轉化成比較優勢,形成后發優勢,成為世界汽車的有力競爭者和領跑者。”付于武說。
中國汽車產業的后發優勢在哪?付于武認為可以從“工業4.0”帶來的最顯著的趨勢性變化即電動化、智能化和輕量化來分析。
付于武向記者介紹,在剛剛結束的首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提出打造適用于大多數人適用的國民車的概念。他表示,中國具有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市場優勢,三四線城市、廣大的農村地區,如果針對這一市場,打造物美價廉,滿足需求的小型電動車,化市場優勢為產業優勢,中國電動車產業完全可以實現趕超再超越。
付于武認為,中國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應用的層面和覆蓋面,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中國IT巨頭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顛覆性的概念,目前,IT產業已經和汽車產業達成共識:新的時代來了,產業間應該交叉聯合互通共贏。為在智能化方面取得優勢,付于武提議自主品牌之間首先互聯互通,形成優勢,享受協同創新的紅利。
作為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付于武回憶,七、八年前歐洲汽車車身會議上,與會的只有一個中國人。而今天,中國已經召開了自己的汽車車身會議。他表示,中國輕量化技術突飛猛進,在這七、八年中做到最大協同,冶金產業、材料產業積極和汽車產業協同發展,把比較優勢變成產業優勢。
“企業家精神最為寶貴,中國汽車產業需要一批新企業家,高瞻遠矚引領行業發展。”
建言:釋放創新活力最關鍵
付于武認為,未來10年是中國汽車產業提升的關鍵時期。“盡管在動力總成等基礎技術和國際相比還有差距,需要追趕,但我們有條件、有辦法、有路徑,提升汽車產業。”對未來,付于武表示應統一思想,以創新驅動為發力點,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從改變生產關系的角度上釋放創新活力,付于武希望政府改變改革管理方式,繼續給予汽車企業創新鼓舞,給有活力的創新企業更多機會。
有人調侃中國汽車是從仿創做起的,付于武對此一點也不避諱,但他強調一定要具備創新的品格。付于武回憶去年在本田的一次試乘試駕經歷。五輛試駕車的設計師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在和設計院院長交談中得知,本田有意培養年輕人擔當重任。為了讓年輕人大膽創新,設計院院長告訴付于武:有成績是他們的,出問題是我們的。付于武表示,中國人不缺乏智慧,同時還要具有創新品質。寬容失敗,給創新者空間,為創新行為點贊。
付于武認為,汽車產業協同創新已經上升到歷史高度,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互為支撐。而且協同不再是一個產業內部的事情,需要產業間的協同,需要產學研的協同,也需要企業間的協同,中國汽車企業既是對手也是合作伙伴,這樣中國汽車產業才能實現有爆發力的突破。
即將進入“工業4.0”時代,新的企業會成長,守舊的企業會被淘汰。付于武強調,這時企業家精神更為寶貴,中國汽車產業需要一批新企業家、創新型企業家出現,在工業革命發生的時候,高瞻遠矚引領行業發展。最后,付于武表示,不能排斥國際合作?,F在全球一體化,零部件模塊化供應,不可能自己生產所有產品,需要開展有效、深度的國際合作。另外,他認為,國際合作不應只是合資,需要有新的模式出現。